「史话济南名士」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2020-10-25 08:55:3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徐坤杰

  1140年,在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辛弃疾出生。

  辛弃疾的名字是爷爷辛赞给他起的,取名“弃疾”,意思就是“去病”,希望孙子不要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孱弱多病,而是要像霍去病一样成为上马击狂胡的英雄。

  辛家累世为官,世代习武。辛弃疾没有辜负爷爷的厚望,从小长得虎头虎脑,体格雄健。长大后更是“目光有棱,背胛有负”,这很符合一位武士的标准,是将相之种。

  只是,有一种病纠缠身躯健壮无恙的辛弃疾大半生,那就是想要收复中原,却又报国无门的心病。正所谓“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济南沦陷于女真铁蹄之下已有十三年,亲眼目睹金主的弑杀残暴,一片焦土之上,目及之处,民不聊生。

  二十余岁,热血青年辛弃疾就拉起一支两千余人的队伍,领导大家奋起反抗,在济南以南的山区起义,后来还投奔了当时山东境内最大的义军——天平军。

  在率军抗金的路上,他手刃叛徒,还曾率领50余人闯入金营,于万军之中缚取叛军首领,穿越重重防线,沙场执剑,书写了一段精彩的喋血传奇。

  在北地抗金,虽艰险,他的内心是怀有希望的。而在他作出南下归宋的决定后,抗击金军、收复中原的希望遂全都化作了憾恨,他无数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却不能真正地驰骋沙场,痛击敌寇。

  偏安一隅,美酒美人……南宋朝廷没有给他戎马北归、亲临前线、沙场征战的机会,辛弃疾胸中千军万马化作了稼轩长短句,字字含志,句句雄浑,执笔如剑,开拓了宋词的境界,这是他不曾料想的。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这壮怀激烈的胸中豪情怎是说罢就罢的,不能沙场点兵,剑指金寇,辛弃疾执笔写起了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和进取方略,篇篇呕心沥血。

  可惜,朝廷无意于战,一味求和,策论呈上去便如泥牛入海……真正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投归南宋的日子里,辛弃疾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做官,只是“归正人”的身份让他在朝廷中多受排挤,为政一方的改革举措也受到同僚的不满和嫉恨,“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大理少卿、湖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不到二十年,辛弃疾被换了十几次任命,最长的也不过三年。

  “落职罢新任”,“健者”被迫赋闲,失意叹恨之余,辛弃疾在带湖买田,过起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居生活,“人间走遍却归耕”,寄情田园做农夫。

  “白头早归来,种花花已开”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好一派世外桃源,离世索居,轻松惬意,俨然一乡间老人。

  可他终究还是不能心如死水,难掩内心悲苦,对辛弃疾而言,最美好的日子也许还是那段英勇抗金战沙场的峥嵘岁月。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人将之作为爱情的词句传吟,而辛弃疾寻觅的那个缠绵悱恻挠心间的人,也许是那个曾经上马定乾坤的自己,那个曾经身战北国、意气风发的少年。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公元1207年,辛弃疾病逝于铅山瓢泉新居,时年68岁。

  廉颇终老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岁月是传奇,是回忆,一切都在辛弃疾死前大呼数声“杀敌”中飞将而去。刀光剑影中是他,毫笔挥洒里亦是他。

  康熙曾如此评价辛弃疾,“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从沦陷区厮杀出来的辛弃疾,在南宋的半壁江山里像一只被折断翅膀的孤雁,怎么也飞不回北国故土。生不逢时亦逢时,人间是少了位金戈铁马、勋业云霄的战将,却也多了一位慷慨纵横、不可一世的词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兴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