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孟彤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稳 济南报道
11月6日上午,济南市城管局举办“垃圾分类靓社区”活动。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济南目前已经打造了76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和588个示范社区,垃圾分类示范区域覆盖2421个居民小区,基本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体系。同时,济南市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已通过济南市人大审议,将于今年12月出台,明年5月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济南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即将进入“有法可依”时代。
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垃圾分类热潮,作为全国46个先行开展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济南也是迎潮而上,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变人们行为习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济南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秦国芬在活动现场表示,济南目前已打造了76个示范片区和588个示范社区,垃圾分类示范区域覆盖2421个居民小区,基本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体系,目前正在示范引领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提高分类投放覆盖范围,力争尽快实现全覆盖。同时,济南市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已通过市人大审议,将于近期出台,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垃圾分类是件“小事”,也是件“难事”。“垃圾分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全体市民的参与。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打造低碳生活家庭,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真正做到‘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秦国芬说。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启动仪式之后,济南市城管局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深入济南市10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经发布了《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山东生活垃圾的实施进程进行了明确。其中,2020年,济南、青岛、泰安等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其他设区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1个县(市、区)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市、区)。
2022年,各设区城市至少有1个县(市、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县(市、区)至少有1个街道(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2025年,所有设区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县级市(县城)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习惯养成效果显现。
10月29日,济南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该条例将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济南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即将进入“有法可依”时代。
记者注意到,条例明确规定,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应当投放至蓝色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者交售给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有害垃圾应当投放至红色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厨余垃圾应当投放至绿色厨余垃圾收集容器,不得混入不利于后期处理的杂质;其他垃圾应当投放至灰色其他垃圾收集容器,进行分类投放。
单位和个人未在指定的地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孟彤晖
把子肉、扒蹄、香酥煎饼……济南味道香飘世界舞台。5日下午,济南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选择济南共赢未来”济南中央商务区(上海)专题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成功举办。在进博会这个世界舞台上,济南既发扬了勇挑重担、争创第一的干事创业精神,也充分展现了济南担当、济[详细]
1日,我市各热企提前启动锅炉进行热源调试。济南能源集团提醒,采暖费缴费截止日期为11月15日24时,11月16日开始将按合同约定加收违约金,请热用户注意时间节点,及时缴纳采暖费,以免影响用热。[详细]
“双11”即将来临之际,为全面拉动消费,助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1月6日,由省商务厅主导举办的“山东消费年·乐购促消周”活动在全省16市共同启幕。济南活动现场设置了济南特色产品对接采购会、直播专场带货活动以[详细]
11月6日上午,济南市城管局举办“垃圾分类靓社区”活动。2022年,各设区城市至少有1个县(市、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县(市、区)至少有1个街道(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详细]
近日,由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和东营7市公共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的“省会经济圈城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联盟”完成线上交互会签,标志着该联盟正式成立启动。2020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进7[详细]
今天,记者从济南市急救中心了解到,我市已有40个急救站、100余辆一线急救车辆实现二维码管理,大大推动急救车辆管理工作便民化、规范化、科学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