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24年的煎饼果子摊成了网红 实在是配方 良心是口味

2021-05-16 20:05:0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郑昊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郑昊 济南报道

  5月16日早上,济南下起了雨。这一场雨让济南的温度低了几度。

  57岁的王胜翠,最不喜欢雨天。但无论怎样,那辆让周围居民熟悉的三轮车,还是在早上5点左右抵达了玉函路舜玉路交叉口的西北角。

  对于卖了24年煎饼果子的王胜翠来说,只要出摊,一天就能有个收成。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王胜翠的煎饼果子摊在抖音、小红书、快手甚至某些官方媒体上都有所提及,在那些吃货的眼中,王胜翠的小摊俨然成了一个网红摊。

  王胜翠知道这样的事,但不以为意。年近花甲的她,甚至还有点“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想法。“拍摄咱们就算了吧,你要说不忙的时候咱们聊一聊就行呢。”和网上写的一样,这位王阿姨“人很好”。

  咱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挣钱不丢人

  1997年春天,从柳埠进城务工的王胜翠辞了职。“私企还需要三班倒,还有夜班,孩子怎么看?”

  和当时跑小工程的丈夫周延席商量之后,夫妻俩决定摆一个煎饼果子摊。摆摊的地点,就定在了现在玉函路的南头——在当时,那里只是一片未开发的泥土路。而之所以把地点选在那里,是因为那里离着自己的家近,而且在当时那里有一个早点聚集地。

  第一天干,王胜翠就遇到了麻烦。“咱抢人家饭了啊,原来那里就有卖煎饼果子的,所以我一去了之后人家肯定不愿意,第一天就吵吵起来了。”

  “我卖着卖着,隔壁卖煎饼果子的两个人跑过来就把我的筢子(转面的刮板)给掰折了,这还不算,掰折了之后还给我扔到了旁边的墙院里,恰好挂在了树上。”

  当时33岁的王胜翠年轻气盛,根本受不了这样的气。在翻墙爬树取回了自己的工具后便和那家同自己找事的同行发生了争执。一番争执后,王胜翠还是留了下来。

  自己煎饼果子的“职业生涯”第一天,王胜翠卖出去了4套煎饼果子。在那个一个煎饼果子1块2的年代,这样的数字看起来有些惨不忍睹。然而,就是这4套煎饼果子,让王胜翠坚定了信心。

王阿姨在忙活着

  从当时的地方卖了十几天,王胜翠换了地方。“人家都来了这么长时间了,老主顾什么的都已经积攒下来了。所以那时候怎么干,都干不过人家,而且还招人烦。”

  “从玉函路南头卖过,从当时的财政学院门口卖过,从作协门口卖过,从舜玉这边早集上卖过。”

  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是王胜翠最头疼的事情。王阿姨自嘲着称,自己那段时间像是“游击队”作战。

  “没想过放弃,咱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挣钱不丢人。”

  和其他的早点经营者一样,王胜翠需要过着晚睡早起的日子。“一般就是三点多起,然后需要熬面糊调咸菜。”现在已经化身为王胜翠的“快递员”周延席说道。

  两口子就这样风雨无阻地坚持着。在这24年间,这家小小的煎饼果子摊其价格也在见证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早卖1块2,后来到2块,然后从2块以后5毛5毛地涨,然后到了现在的6块。”

  “没啥的,就是赚个辛苦钱。”

  实在是配方

  良心是口味

  “好的,我知道了,一会就到。”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王胜翠的手机时断时续地响着。在接到了这样的电话后,王胜翠就会迅速按照客户的要求做好煎饼果子,然后让自己的对象骑上电瓶车前往。

  “自取”和“送货上门”,价格都是一样的。

  “一天能卖多少个?”对于这样有点商业机密的问题,王胜翠并不怎么回避:“你看看今天下雨了,所以到现在(16号上午10点),我也就卖了30个左右,平时到这个时候,能卖50个呢。”

  “一天平均下来,大约能卖个不到80个吧,原来在作协门口卖的时候厉害,一天能卖150多个呢!”

  在王胜翠的口中记者得知,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忙活,能够为老两口换来每个月至少6000块钱的收入。“利润平均下来是对半分的,一天卖70个基本能赚210,一个月30天,就是6000多呗。这个数字,对我们老两口来说能算吃得上饭。”

  “今天肯定不行,今天赚不来钱,这个东西挣钱的比例是随着卖得越多而越多的。你看我的这些料的成本已经搭上了,卖30个是挣不到钱的。”

  对于自己的口味,王阿姨倒是显得很自信。“我自己平时就吃这个,面是用豆面、白面、小米面、玉米面配的,咸菜是我自己调的。干买卖嘛,什么都得是实实在在的!”

  “至于周围的老顾客多,我觉得只能用良心去说话了吧。这些用不了的原材料,我肯定第二天是不会再用的。你别看我这个摊子小,可是良心不打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洪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