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西兴”龙头、争做“中优”先锋 政府工作报告公布 2022年槐荫计划这样干

2022-02-24 12:08: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岳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岳璋 济南报道

  2月24日,济南市槐荫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槐荫区人民政府召开,槐荫区代理区长刘敬涛代表槐荫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2022年,槐荫区政府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山东省委、济南市委、槐荫区委工作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锚定“125510”发展思路,聚焦以“五兴”促“西兴”,奋战“五大主战场”,深化落实“十大重点行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谱写新时代槐荫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科技:

  打造全国一流大健康生态圈,构建区域性重要创新策源地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槐荫区将坚持以创新激发科研动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济南市前列。槐荫区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引进山东省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造“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瞄准人工智能、脑科学、5G远程手术、细胞医疗、生物育种、基因工程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到2026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0家。持续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策源先行区。

  2022年,槐荫区将着力加快打造创新活力空间,依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等平台,打造全国一流的生命科学创新集群和“医教研产养服”大健康生态圈。充分发挥山科控股(槐荫)科创基地、绿地智慧港、中开院济南创业街等载体功能,加强科技型企业招商引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增加研发投入,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槐荫区将支持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高端载体建设,全力保障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山东省实验室、中科院微生物所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支持山东天岳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时,槐荫区将着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全面落实“科创十条”,以山东省、济南市创新创业大赛、济南市5150创业、泉城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为抓手,鼓励人才团队在槐荫区创新创业。加快建设槐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建国内国际高端人才汇集高地。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方式,探索实施揭榜挂帅、首席专家组阁等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健全青年人才全链条服务制度,完善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推进“类海外”环境建设,营造开放便利的海外人才引进和服务机制,开创“才聚槐荫”的崭新局面。

  此外,槐荫区将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该区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行动,加强与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院校的联系合作,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在槐荫区设立技术转移基地,大力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业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与槐荫区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产业链、创新链高度协同的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平台。

  产业:

  力争上云企业达5700家,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2022年,槐荫区将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在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上狠下功夫,加快产业链上下延伸和产业生态塑造,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槐荫区将深入落实“工业强市”战略,把工业稳运行、稳增长作为重要发力点,强化精准服务,推动山东天岳、二机床、九阳等骨干企业巩固优势,聚力打造智能制造、数控机床、先进材料、工业打印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培育高成长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10家。深度融入数字先锋城市建设,打造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3家以上,新增2家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建设5G产业试点示范项目2家以上,力争上云企业达到5700家。

  同时,槐荫区将提高招商引资质效。为此,槐荫区将建强专业招商队伍,更好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产业招商机构作用;完善项目评估制度,实现分级分类推进;充实项目分析专家库,实现项目研判清单化、数据化,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能;实施产业链招商攻坚行动,充分调动双招双引大使、合伙人积极性,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主题招商、委托招商;深化与日本、韩国在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结构。

  此外,槐荫区今年将继续着力于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高标准建设京沪会客厅省市一体化市民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办理”“就近办理”。槐荫区将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机关,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覆盖面。同时,槐荫区将深化“一网通办”,加大电子证照、电子印章推广应用,推动跨省通办、一链办理等服务举措向基层延伸。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顶格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解难,确保优惠政策“免申即享”。此外,槐荫区还将推行涉企柔性执法、轻微违规“首次不罚”,有效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经济:

  稳投资、促消费、稳外贸“三驾马车”拉动有效需求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2022年,槐荫区将重点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全力推动175个重点项目快开工、快建设。

  槐荫区将抓好医疗硅谷等7个省级重点项目、济南市医疗大数据中心公交枢纽等31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济南西客站TOD综合体、保利天禧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科学布局路网,加快医学大道、青岛路西延、德州路西延等主次干道建设,力争启动美里北路、美里湖路建设,基本形成东西南北贯通的通行体系。加快推动能源、信息、供排水、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中赵变电站等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强化要素保障,高效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加大政府专项债券争取、PPP融资力度,推动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加快向重点项目集聚。

  同时,槐荫区将抓好省级商业街区打造,提升印象济南、凤凰街等消费聚集区功能品质,加快建设远大购物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引导街区差异化发展。开展智慧商圈建设,实现商业资源与消费终端、城市管理、便民服务等数据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实施新兴消费扩容行动,着力发展新零售业态,推动传统零售转型升级、完善线上布局,大力引进品牌首店。加快新能源汽车布局,服务保障特斯拉、小鹏汽车等加快发展,积极引进问界、极氪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推动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提档升级。

  此外,槐荫区将加快推动外贸提质扩容,积极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持续改善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支持传统外贸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各业态均衡发展;紧抓RCEP协定的实施机遇,有力推进海外仓建设;深入推动与济南综保区战略合作,进一步推动双方信息互通、业务互联、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助推槐荫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项目:

  聚焦“五大主战场”,打造全国一流医学科学新城

  2022年,槐荫区将精准服务重点项目,推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二期、中日韩肿瘤防控研究院等9个项目建成启用,加快推进9条市政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围绕肿瘤防治、中医药、脑与类脑、健康医疗大数据、临床研究型医院“五大集群”产业,大力引进高端团队、优质项目,举全区之力打造“全省第一、国内一流、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医学科学新城。

  推动央企总部城活跃繁荣,槐荫区将着力发展特色楼宇,不断提升绿地齐鲁之门、首诺城市之光等66栋楼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重点打造报业大厦、西城大厦、西城汇金金融中心等主题楼宇,力争“亿元楼”实现新突破。推动山东数字金融产业园空间扩容和功能升级,力争招商入驻企业达到80家,基金管理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持续繁荣商业、聚集人气,全力打造以“一院四馆”为核心的科技文化体验区、以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会展产业聚集区。支持中国地理标志产业大厦运营发展,着力构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业集聚新高地。

  推动百年商埠历史文化区全面振兴,槐荫区将综合运用征收拆迁、征而不拆、加固修缮等方式,加快推进“一园十二坊”范围内建筑更新改造。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增加街区活力,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时尚创意、特色商业、商务金融等产业。

  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区争先进位,槐荫区将引进培育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配套企业,加快推进德迈二期、三期建设,支持华润山东医药、扬子江药业、国药生物等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推动海那城、百联奥特莱斯等创新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持续增强宽禁带半导体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创新研发型企业招引力度,加快孵化本地优势品牌企业,打造享誉全国的半导体产业园。

  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区品质升级,槐荫区将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打造8000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济香1号”水稻新品种示范田,打造3-5个蔬菜标准园,扩大“槐荫四宝”种植规模。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壮大新兴经营主体,扶持鲁味斋、乐羊羊、三千茶农等名优产品创新发展,推动农产品品牌全面过硬。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田园综合体扩容升级,协同西城高科、济西湿地、美里湖湿地连片打造沿黄城乡融合示范区。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民宿项目,形成赛石玫瑰园、玉清湖2个特色民宿片区。抓好齐鲁样板村建设,探索建立人居环境物业化管护机制,全面提升“一村一品”乡村风貌。

  环境:

  实施4.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报告中提出,2022年,槐荫区将精心开展城市建设,抓好济南市立五院周边、老商埠区等片区改造,加快推进张庄村、八里桥社区等城中村改造,高标准实施18栋居民楼、4.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积极配合地铁4号线槐荫段建设,全力保障济郑高铁正线、跨小清河特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党杨路整修、腊山河西路北延、兴济河西路改造提升工程,完成5条农村公路整治工作。贯通玉清湖水库至鹊华水厂输水管线,实施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涉农地区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快推进腊山河综合整治提升,打造城市滨水景观和生态治理示范工程。

  同时,槐荫区将精细实施城市管理,深度参与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继续开展“一街一亮点”创建活动,打造更多整治提升“示范路”、城市精细化管理“样板路”。积极推广“公厕联盟”及公厕管理“五化工作法”,新建、改造7处公共卫生间,建设10处“城管驿站”,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启动峨嵋山改造提升工程,建设腊山立交桥低线公园,完善槐荫广场休闲健身功能。抓好三馆艺术花园、经十路、西客站片区和会展中心片区“一点一线两片”绿化美化,建设5个以上小而精、特而美的小游园,让“城市美学”理念植入城市每个角落。

  此外,槐荫区将精准开展污染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各领域优化调整。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重点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持续开展“清废”行动,严格保护济西湿地、黄河沿线生态环境,确保“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民生:

  建成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槐荫区将扎实推进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经十一路九年一贯制学校等5处教育设施,推进古城中学等9个项目及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继续抓好13所合作校(园)建设,推进4所济南市第二批新优学校建设,实现优质学校数量质量双提升。启动第五期“双名”建设工程,新成立4个名校(园)长工作室。深入推进幼儿品格教育,建设5所品格教育示范园,成立3个幼教集团。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加强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勇攀新高峰。

  提高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槐荫区将抓好“艺术槐荫”建设,面向社区群众精准配送高端文化艺术资源。实施文艺精品支持工程,高水平举办中国音乐小金钟古筝全国展演活动、第11届全国杂技展演、第七届大剧院艺术节等文化演艺活动,引进中央民族乐团、上海话剧院等艺术团体优秀剧目150场。深入推进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运营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数字化。全力抓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印象济南创建4A级景区。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室内社区健身活动中心10个,安装健身路径15条,新建和提升各类体育场地10个,全力办好槐荫区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槐荫区将坚持“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的工作思路,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做好核酸检测能力提升、集中隔离场所建设、疫情监测预警、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大“智慧中药房”试点工作力度,打造3家基层中医药特色专科,筹建2家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普及紧急救援常识,完善社区急救体系,打造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院前智能救护e平台。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设5个中心卫生室,争创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山东省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实验区。

  做细做实基本民生保障。槐荫区将坚持把就业优先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保制度,推动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强化政策引导和精准服务,突出抓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新型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就业创业。实施养老托育拓展行动,加强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打造2处约800张床位的高档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加强母婴健康服务,推进托育规范化建设。完善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政策,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扎实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无欠薪”行动,推广使用线上电子劳动合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槐荫区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完善水、电、油、气、粮食等战略资源应急储备调度制度,确保城市平稳运行。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优化网格功能,推动实现“一网通管”。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做好非法集资等涉众存量风险处置。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积案化解,持之以恒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工作,守好“一排底线”。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提升国防动员能力。继续抓好退役军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初审编辑:高娜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