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听不见”的山东姑娘完美舞出《冬残奥圆舞曲》:改了十几版,演出前三天才敲定音乐

2022-03-06 18:05:5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海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张海振 济南报道

  盲人孩子拿起画笔,把五颜六色泼洒在纸上。随后,伴随着舞曲的浪漫旋律,舞者与片片“雪花”相依,在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里,把色彩挥洒于天地……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随着《冬残奥圆舞曲》的收尾,“生命绽放”这一开幕式主题,也最终达到了高潮。在参加节目的90名舞者中,有50位是听障人士,她们用无声的交响,延续着“中国式浪漫”,也展现着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的美丽瞬间。

  演出结束后,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专访了来自山东省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者和领队老师,目前他们正在北京封闭训练闭幕式节目,等到闭幕式结束后再返回山东。与以往交流不同的是,每当记者提出一个问题,都需要领队老师用手语翻译,接着再由听障舞者回答。即便过程有些“曲折”,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她们内心的那份激动与阳光。

训练日常 受访者供图

  演出前三天才敲定最终版音乐和动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雪花完全一样。”

  那是因为,雪花也是有形状的。舞台中央,一片由几十个舞者拼凑成的巨大雪花,只要歪一点点,就格外明显。况且雪花需要不断变化,这个时候,记住自己所在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灯光已经聚焦,上台之前,山东省残疾人艺术团老师孙娜已经做好了“万一有差错”的心理准备。“一般手语指挥的作用就是在出现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及时地调整,有一些手势、动作,就是把他们往正确的动作上引导的。”与此同时,她心里也非常清楚,凭借手势能挽回差错的把握有多大。“因为他们听不到音乐,当趴在凳子上时,也是看不到手语老师的,怎么去感受?只能靠自己反复练,在心里把节奏记住。从我们数一,第一个动作开始,表演者自己心里也已经开始数一了,之后到几的时候该做什么动作,他们得比我们更清楚。”

训练日常 受访者供图

  准备就绪,孙娜作为场地周围的13朵“雪花”之一,通过手语指挥舞者,共同完成这场舞蹈。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像是过了一个世纪。“很紧张,关注点一直在动作上、节奏上,想指挥好,想把每一个动作做整齐。”她的担心也不是毫无来由,整个节目动作改了多次,最终敲定是在演出的前三天,这就意味着,大家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形成身体的肌肉记忆。“直到2号,音乐都还没有定下来。跟健全人比起来,听障人士的接受程度也相对弱一点。”

  不能让自己掉队,是目标,也是底线

  “每一片雪花都是无声的,但它落在地上都在改变世界。”

  当伴随象征雪花的凳子表演时,舞者姚丽君改变最多的其实是自己。她静静地趴在椅子上,慢慢地抬起头,双腿摆正,站起、跪下、旋转……“对我来说,在椅子上进行舞蹈动作,是最大的困难。椅子晃起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受控制了。”在训练中,有很多要把椅子推出去再拉回来的动作,从椅子上翻倒、被轮子上的金属片划伤、撞到膝盖,这样的事很常见。

训练日常 受访者供图

  本就是第一次跟椅子合作,又要达到导演组给出的“人椅合一”要求,姚丽君难免有些吃力。“训练时受伤,肋骨特别疼,晚上睡觉也睡不好。”感到辛苦时,她会给自己加油打气,“要好好吃饭,维持体力”,也会坚持继续练习。把动作做好,只是第一关。

  在《冬残奥圆舞曲》表演中,除了像姚丽君一样的听障人士,还有40位健全人士,他们是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如何培养默契是第二道难关。山东省残疾人艺术团副团长,山东省残联宣文部三级调研员李帅毅介绍说,大家在动作完成的质量上、快慢上会有差别,要配合得好,就得靠多练。“基本上都是凌晨4点多结束,前些天北京刚刚下完雪的时候,晚上都是零下7、8℃,真的非常冷,这帮孩子们很辛苦,也很认真。她们的护膝就都磨坏了,两对鞋子也全都磨坏了。”

  来北京之前,李帅毅给大家定了一个目标:不掉队。“本着一个心态,我们是来学习的,通过这个机会尽可能让自己成长起来,不能让自己掉队,这也是底线。”

在鸟巢排练 受访者供图

  来自三个系的五个专业,即便是非专业舞者,也要舞出突破

  而真正等到演出完的那一刻,孙娜确实是强忍着眼泪下台的。“是激动、感动,没有失误,我们的表演相当好,可以说这一次呈现是最完美的、最漂亮、最精彩的!”不仅是她,所有人都异常兴奋,他们拥抱,拍照,给家里打电话。看到这一幕,李帅毅更觉欣慰。“每一个人都是一朵雪花,组合在一起,共舞大团圆的曲子,携手向未来。大家的表现比我预期的要好太多了,我不敢想的目标他们都做到了。”

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经中国残联推荐,山东被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列入承担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节目参与重点省份,本次全省参加冬残奥会演出人员59人,其中演员53人(男生21人,女生32人),手语指挥4人、领队及工作人员2人。参演人员主要就是来自山东省残疾人艺术团主要成员单位——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李帅毅告诉记者,这些演员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26岁,大部分都是00后。而且大多不是科班出身,涉及三个系的五个专业。“包括服装设计,信息技术等等,实际上都是放下笔来跳舞,完全跨行跨专业的。”基础差,同样的动作,跟其他团队一比,就显得突兀。“缺乏美感,还有舞蹈韵律,刚开始很着急。但是到后期排练时,导演好几次表扬我们,这也是莫大的鼓舞。”

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在残疾人特殊艺术领域深耕将近20年,李帅毅可以说是见证了残疾人艺术从山东走向全国的整个过程。她感慨道,这段时间,自己也一直被大家感动着。“通过这次表演,他们能够自我成长,并且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更加自信,我觉得这是最难得的,也是我们残疾人工作者的一份期望,一份情怀。希望未来我们山东的残疾人艺术工作能够走得更高、走得更远,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现出新时代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吕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