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11月20日晚,著名影视、话剧表演与朗诵播讲艺术家薛中锐在济南去世,享年85岁,薛中锐弟子华青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华青介绍,薛中锐因病已经入院治疗数月,11月20日上午进入昏迷状态,19时1分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去世。
薛中锐1955年开始从事表演艺术,在山东省话剧院多部大戏中担当主要角色,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其在话剧《布衣孔子》中扮演的伟大思想家孔子,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参演电视剧作品数十部,在《康熙王朝》中扮演的索额图一角为人称道。
一个人一台戏,为话剧表演事业奉献一生
年纪稍微长一点的人最先认识他,是借着电波中传出的“说书声”。他是当年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播讲人,也曾被称为中国电台小说播讲第一人,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播讲过《民兵爆炸队》《大刀记》《烈火金刚》《渔岛怒潮》等二十余部长篇小说,他播讲小说曾引发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他为话剧表演事业奉献一生,1989年,山东省话剧院集全院之力排演了一出大戏《布衣孔子》,薛中锐扮演孔子,并因此获得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尽管在艺术领域颇有成就,但回顾艺术之路,他却形容自己是个“哀兵”。
薛中锐常说“哀兵必胜”,每做一件事都在“哀”的心绪下警醒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论是故事播讲、话剧表演、还是影视拍摄,他都全心投入,“要干就干到最好”,他如此对待每一个角色,并以自己的实践将这种对待艺术的态度传承下去。
演戏就是演内心,敬业首先敬自己
薛中锐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饰演的索额图被人们评价为“形神兼备、入木三分”,这个角色也成为他在影视表演方面的经典。“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拿过来就会做那准是大路货,唯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绞尽脑汁的才能成功。就像我在拍《康熙王朝》时一样,即便是拍半页纸的戏,也要看上十四五遍,把这一段戏的戏眼发掘并表现出来。”正是薛老如此认真拍戏的精神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鲜活生动的“索额图”。
薛中锐说已忘记自己演了多少次《布衣孔子》,“但肯定超过三百场。”首演孔子那年,薛中锐52岁,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到北京演出,连演40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在海淀演出时,大学生在演出结束之后十多分钟都不肯散场,一直激动地欢呼。对此,薛中锐告诉记者,“演戏就是演人,演人是演人的内心,所以演员必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才算是成功。”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薛中锐的这种认真往往会被别人认为是傻。薛老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常常有人劝我,像我这么大年纪了,根本没有必要这个样子。可是我要不这样认真去做,我就会觉得对不起这个戏、对不起自己。”薛中锐老师郑重地说,“敬业首先敬自己,尊重了自己,自己挺立在社会上,才能对社会有贡献。”
为人为艺,华后而朴矣
薛中锐致力于朗诵艺术,出版过《论朗诵艺术》,获中国朗诵艺术最高奖“朗诵艺术贡献奖”。
薛中锐的朗诵艺术好在哪里呢?有些观众觉得,作为中国杰出的话剧演员之一,薛中锐的话剧功底可以让其轻松成为朗诵高手。听到这个说法,他笑笑说:“我对朗诵的理解不是随便念一段文字,念文字就是个传声筒,没有真情实感。我朗诵一段文字,必须背诵过,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通过声音再创造一个形象。”
薛中锐把自己对朗诵的这种理解说成是“下傻力”,因为很多朗诵都不这么费力气了。“我73岁那年,‘中华诵’赛事组委会的人突然给我打电话,邀请我两天后参加一个重要朗诵,朗诵季羡林的散文《怀念母亲》。这个朗诵不好完成,因为这篇散文是季羡林晚年写的,许多文字不够精炼,朗诵起来不接地气。在两天时间里,我对文字进行重新润色,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完全把这个散文吃透。当天,当我朗诵到季羡林在德国思念母亲的文字时,观众哭了,我自己也哭了。”薛中锐说,像《怀念母亲》这样难以朗诵出彩的文字,许多朗诵者是不敢选择的,“工作完成后,赛事组委会负责人说,确实是有人朗诵不了这篇文章,才临时找的我。只有我才肯下傻力气把这文章朗诵好”。
薛中锐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是:“艺者,初为拙,渐为巧,巧生华,华后则朴矣。”他说,人的一生懂的学问是有限的,那些经典的东西大多数是“朴”的,为人为艺,皆是如此,“所以我常告诫自己,上升时莫张狂,低落时莫悲伤,沿着自己心中的路,一直走下去。”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杨凯 综合山东卫视、齐鲁晚报、大众网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