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发力 都市圈“出圈” 实现自身壮大和区域协同发展

2022-12-26 08:37:18 来源: 大众报业·齐鲁晚报 作者:

  今年10月26日发布的《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明确了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圈层。

  随着都市圈“国家队”不断扩容,济南提出了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目标,并在积极筹备当中。如何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晋级“国家队”,将成为济南接下来发展的“重头戏”。

  都市圈协同发展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国内首条市域高铁济莱高铁通车在即。济莱高铁是以济南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车后济南到莱芜最快可实现22.5分钟通达。

  对于都市圈而言,交通是城市之间相互连通的基础,济莱高铁的正式通车,无疑将为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随着都市圈逐渐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竞争的重要支撑,在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推动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崛起成势,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发展趋势往往不是一个城市单打独斗,发展方式不能是‘摊大饼’式的,而是卫星状的,各个城市间通过快速交通可以通达。”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认为。

  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到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

  截至目前,国家已批复7个都市圈规划。今年1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此前还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规划获批。

  从分布来看,包括今年获批的武汉都市圈在内,共有5个都市圈位于中西部地区,相比位于南方的南京、福州都市圈,北方的国家级都市圈除了西安外,还将会从哪些城市中产生,更值得关注。

  对于都市圈的建设,济南已有明确的时间点和路线图。今年7月25日,济南发布《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全面建成。济南都市圈将以济南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目前,济南正积极组织开展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打造现代产业供应链

  发展都市圈,济南早有谋划。在2007年济南发布的一份《济南都市圈规划》中,提出发挥济南对周边市乃至沿黄和中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6个城市在内的“1+6”都市圈。

  今年10月26日,《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面向社会征集意见,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范围首次披露。

  规划草案中提出,围绕济南形成“核心圈层功能优化、紧密圈层协同发展、辐射圈层分工协作”的梯度合理、层次清晰的“圈层+放射”城市群体系。核心圈层强化济南省会引领功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实现同城待遇、同城保障、同城覆盖、同城共享。

  从图示来看,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包括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市的部分区域,近济南城市如邹平、齐河、肥城等都在核心圈内。从范围上来看,这与2007年的《济南都市圈规划》相差不大。

  济南都市圈之外是紧密圈层,即省会经济圈,发挥资源配置中枢作用,引领省会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协作、生态共保、设施互联、文化互鉴。辐射圈层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优势,带动鲁南地区转型发展;强化陆海统筹战略支点作用,推动济青联动发展。

  从核心圈层到紧密圈层,再到辐射圈层,济南已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描画出清晰的空间结构,从不同的层次上与其他城市相互借力赋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壮大和区域协同发展。

  关于培育打造济南都市圈,《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从都市圈范畴、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分工、公共服务、区域协同、同城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推进路线。比如基础设施互联部分,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闭合;研究实施“莱热入泰”“泰热入济”等供热管网项目,推进都市圈供热一体化。产业分工方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现代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建设一批公共休闲空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需要各城市间紧密协作、共同发力,更需要核心城市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这一点上,济南责无旁贷。

  发挥龙头优势

  加强都市圈连接

  除了通过高效的立体交通网实现都市圈兄弟城市间的直连直通,作为“圈心”的济南,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协同发展及龙头辐射带动方面,还要有“真功夫”。

  “山东是东部大省,作为山东的省会,济南本身就是区域中心城市,具备辐射效应。”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吴学军认为,从另一种方向来讲,建设都市圈是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优势的必然,通过龙头城市辐射带动来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济南通衢南北,横贯东西,还是黄河下游的中心城市,本身就有多项优势加持。“地理基础为济南发展都市圈提供了先提条件,这是先天优势,而通过发展快速的城际高铁等立体交通,补全基础设施配套,属于济南的后发优势。”吴学军表示,除了区位,济南发展都市圈还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山东是制造业大省,济南是山东的制造业中心,工业强市战略提出以来,济南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济南坚决淘汰旧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达到了4000亿级,以浪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达到了4000亿级规模。

  “有了两个4000亿级的优势,济南都市圈建设‘如虎添翼’。”吴学军称,在后期的协同发展中,都市圈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产业链间相互协作,高效发展。而发挥要素资源优势,科技与创新驱动又显得尤为重要,济南恰好又在科创及数字领域取得了较多成果。济南连续5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跻身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第16位,并被列为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不难看出,济南正通过多维全面发展,实现全量资源汇聚,为都市圈建设提供强力基础支撑,不断做强区域龙头,做大周边产业,加强都市圈连接。

  各城市有自己特色

  才能聚集先进生产要素

  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模式在国内并不少见,例如河南近年来也在力推郑州都市圈建设,依托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不断增强郑汴许核心的综合实力,成为支撑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济南都市圈要充分发挥省会的作用,只有强省会才能强都市圈。”吴学军认为,在产业、资源协同方面,都市圈内的各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济南的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科创、医疗等领域,要持续做强,形成优势,发挥龙头效应。

  龙头效应发挥后,都市圈内兄弟城市该如何进行合作,资源配套又该如何优化?地处华中腹地的武汉都市圈以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积贡献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据了解,到2023年,武汉都市圈创新链与产业链将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都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都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都市圈本身的意义是辐射,核心城市拉动兄弟城市,各城市间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吴学军表示,“1+N”模式就是不断集聚先进生产要素,1是龙头,向外辐射,N除了接收之外,还有资源共享及反馈。

  “在产业同链、科技同兴上,省会经济圈在规划、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实施一定措施,密切兄弟城市间的联系。”董彦岭表示,城市之间开展产业合作,打通发展链条,济南形成龙头效应,其他城市可以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结合本土优势,在一个中心之外形成不同产业链。

  “各城市间应当高效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发展。”董彦岭认为,应加大都市圈内配套设施建设,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将省会济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吕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