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丨呼吸科里的坚守

2023-01-06 07:03:08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徐晨 李洪翠

  呼吸科里的坚守

  2023-01-06大众日报 03版

  □ 本报记者 徐晨 李洪翠

  “来患者了,准备接一下。”1月4日上午11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呼吸科)副主任上官红在二病区巡视时接到通知,又有一位急诊患者将转入该科室治疗,她立即指挥科内医护做好迎接准备。这天上午,病区的大门一次次被打开,患者不断被送进这里。

  全院统筹扩容救治空间

  “医院科室都变成呼吸科”,网上这个段子折射到现实中,是医院为应对疫情严峻考验而作出的调整。

  去年12月以来,新冠病毒感染者迅速攀升,前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幅增加,急诊日总诊治人次从350余人次增至750余人次。与此同时,为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医院要求急诊住院患者入院等候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这就需要对急诊患者进行更加高效地分层分流。

  “床位、医疗设备以及人员力量等多个环节都面临不小的压力。”上官红坦言,救治床位有限是最先要面对的问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打破了学科、科室和病区单元界限,全院统筹扩容救治空间,目前重症监护床位达到近500张,占全院床位总数的13.50%。与此同时,中医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外科等科室也开始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床位紧张。

  为解决人手紧张的问题,医院组建了2000人的新冠急危重症医护应急梯队,并从各科室抽调人手支援呼吸科等科室,所有人员均经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相关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如今,在呼吸科二病区,有来自肿瘤科、外科以及老年医学科的医护人员,95后护士付红钰就是其中之一。“我是老年医学科的,上周三来到这里支援。经过前期培训和熟悉环境,差不多一天就能上手。”现在,付红钰在呼吸科不仅可以在治疗室协助配药,还能够协助责任护士护理病人。

  随着重症病人增多,解决医疗设备紧缺也迫在眉睫。“现在第一波感染高峰基本过去,重症高峰已经到来,所以急诊待住院患者明显增多。”上官红介绍,前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里,大部分是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老年患者,他们将优先被收治进呼吸科。1月4日上午11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二病区已接近满员,43张床位中39张已经有患者入住,还有患者从急诊转来。

  新冠感染重症患者通常需要呼吸支持治疗,因此相关设备的需求随之增加。“比如无创呼吸机等重点设备,科室原本只有8台,很难满足救治需要。”上官红介绍,前期医院一边全院动态调配,一边加紧采购,无创呼吸机从原有的8台增加到了18台。

  “和上个月比,现在情况好多了。”看着病房忙碌却有序的景象,上官红不禁感慨。

  为了坚守一线,医护“掩耳盗铃”

  12月中上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多位医护相继因感染新冠病毒倒下。“以前排班可以排一个月的班,那时候只能当天早晨现统计,经常早晨接好几个同事的电话,说是病倒了,实在是爬不起来了。”上官红回忆,人员力量最薄弱时,整个科室只有3名医生、4名护士还能坚持上岗,负责20多位患者的治疗护理。面对当时的情景,上官红倍感压力。

  “没别的办法,只能坚持。”抱着这样的念头,医生每人24小时轮番上阵,如此坚持了至少两周。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期间上官红也曾出现了一些症状,“发热最高的一天估计有38℃左右,浑身酸痛、乏力。但我不敢测体温,因为我不能倒下,我要是倒下就真没人了,病房的病人怎么办?”无奈之下,这位救治患者时一丝不苟的医生,选择了一种“掩耳盗铃”的方式处理身体的不舒服。

  在科室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重症科二病区护师王洋,“阳康”后浑身长满蚊子叮咬一样的红色疙瘩,脚后跟的疙瘩尤其肿大,因此她连鞋都提不上,只能拖拉着白色护士鞋、蹒跚着脚步在护士站忙前忙后。就连在选择激素治疗药物时,为了节省时间王洋选择了更为省事的口服药。“注射药虽然效果好,但比较费事,在班上太忙了怕没时间。”

  主管护师张晓燕,12月19日刚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援济南方舱,在得知有关科室需要支援时,主动放弃了休息机会,提前返回岗位。那时候她刚刚退烧,仍有咳嗽、乏力等多种症状。尽管如此,她仍在ICU高强度工作了5天,紧接着又返回呼吸科,负责起13名病患的护理工作。

  随着阳康的医护们陆续返岗,呼吸科二病区基本恢复有序运转。1月4日中午12点,已经是午饭时间,但护士站依然忙碌,患者家属络绎不绝地来咨询:“我父亲的药物来了吗?”“送餐的什么时间来?”“住院医保报销程序怎么走?”……

  下午1点,患者和家属们用完午餐开始午休,护士们也终于稍得喘息。此时,病区里难得安静了下来,走廊里此起彼伏地回荡着咳嗽声,有患者的,也有医护人员的。

  病房门口搭建起“临时护士站”

  “发病几天了?”“有没有头晕、呕吐、憋闷等情况?”“有基础疾病吗?”“最近吃过敏药了吗?”……1月4日下午1点38分,一位新冠病毒感染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入住呼吸科二病区,值班主治医师许志赟对其展开了详细评估,面对听力不佳的患者,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发问直到得到明确答案。大约10分钟后,许志赟将该患者评定为需要一级护理。“一般来说,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以及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需要一级护理。”许志赟解释。

  “按照标准,一级护理的病患需要每小时至少巡视一次。”病区护士长马玉杰介绍,该病区大多数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患者15名,需要一级护理的患者占患者总量的一半左右,护理需要格外小心仔细。

  在距离护士站相对较远的几间病房外,搭建起了一个个“临时护士站”,每个站由1名护士和一台电脑组成,电脑一旁放着病房内患者本阶段的用药。“这是为了方便服务患者,患者有需要可以就近找到护士,护士们记录各项指标、用药时拿取也更方便、效率更高。”马玉杰表示。不过即便如此,护士们也几乎一刻都不停歇,很少有机会坐下,大多数时间都是站着输入刚刚测量出的指标,然后转身进入病房继续忙碌。“在病房里,我每天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马玉杰告诉记者。

  转眼间就到了护士交接班的时间,然而交接班后,仍有不少白班护士返回岗位,完成上一阶段的收尾工作。“做完工作再走,不然不放心。”当被问到为何不按时下班时,他们异口同声给出这样的答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洪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