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灯盛典话民俗记忆 黄河古渡共盛世祈福

2023-02-07 18:01: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窦永瀚 孟彤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窦永瀚 孟彤晖 济南报道

  2月3日,济南市平阴县榆山街道翟庄村黄河古渡口,在“国泰民安”“黄河安澜”的祈福中,108只造型各异的花灯陆续入水。绚烂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与河灯交相辉映,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缓缓地飘向远方,翟庄村的村民们通过放河灯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愿景。据了解,今年是翟庄村举办“黄河河灯文化艺术节”第三年。

“黄河河灯文化艺术节”现场盛况 摄影:和阳 张春旭

  两岸互动 河灯祈福话民俗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两岸互动,河对岸的聊城市东阿县会和我们一起庆祝。”翟庄村党支部书记翟海山告诉记者。今年的河灯文化节在翟庄村和东阿县大桥街道湖溪村黄河两岸同时举办,东阿县的非遗项目《黄河大秧歌》来到河灯文化节现场演出,平阴县传统的舞龙舞狮也出现在对岸的沙滩上,两岸联动,同携手,共祈福。

现场舞龙表演

  下午4时,河灯节拉开了帷幕,非遗项目黄河舞狮、非遗王皮戏,黄河大秧歌等精彩的民俗节目轮番登场,为现场的几千名观众献上了一场独具民俗文化特色的“盛宴”。夜幕渐渐降临,108盏河灯露出“真容”,有冬瓜雕成的龙凤花舟,也有西瓜、菠萝等雕成的花鸟,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河灯艺术节从举办以来就坚持使用环保可降解的材料,保证不会对母亲河造成污染破坏。

非遗王皮戏表演

  黄河岸边热闹非常,现场掌声不断、喝彩不停,上演着独属于黄河的“新春年味”。表达着对黄河母亲的感恩之情,更展现着平阴县浓厚的黄河渡口文化。

  古渡民俗 自制河灯求平安

  “高高兴兴出河,安安全全回家,祝全家一顺百顺。这是我父亲带我放河灯的时候说的。”67岁的村民翟玉春向记者讲述过去放河灯的习俗。“我父亲是个老船工,6岁起,我就跟随父亲一起放河灯。现在每年我还是带着自己孩子放河灯。”

  作为济南四大古渡口之一,平阴县翟庄村渡口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从上游河南到东营的入海口,大大小小的船只无一不经过翟庄村渡口。村民大部分都是船员,常年在河上工作,逐渐形成了放河灯拜河神,祈福一年平安的传统习俗。2003年黄河浮桥的建设完成,村民虽不再做船工,放河灯祈福的民俗却保留了下来。

用冬瓜皮雕刻的龙凤花舟河灯

  “以前都是拿着家里包的水饺、酒壶、河灯这些,来到黄河边,跪拜祈福,然后放河灯。”翟玉春说,过去经济条件不好,河灯的制作也比较简陋,想制作豪华的河灯几乎不可能,于是大家用瓜、用萝卜,挖去瓤当河灯,甚至用白菜疙瘩,去根削平,看起来就像是莲花一般,放上浸油的棉芯,便成为一盏小小的河灯。

  民俗创新 沿黄文化今传承

  “以前我们都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现在祈福词也变成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翟玉春说。今年河灯节的祈福环节,来自榆山小学的100多位少先队员代表也带着自己制作的河灯登上祈福台,共念祈祷词,一声声稚嫩而坚定的声音飘扬在黄河河畔,为传统的民俗活动添上了青春的活力。

参加放河灯的少先队员代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历史文脉的源头和民族根脉所在。黄河河灯节自2019年设立以来,逐年丰富和成熟,也逐渐踏上更高的文化舞台,展示出独特的风采和巨大的文化潜力。

  从民众约定俗成的仪式到全民参与的特色文化活动,黄河河灯节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独具黄河文化色彩的节日盛典,唤醒人们对根脉的记忆,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仅保护了沿黄文化遗产资源,还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积淀与现代传承的有机统一,让沿黄文化更亮丽,更让人熟知,更有久远的传播力。

初审编辑:魏俊怡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