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返乡 种下“莓”好生活

2023-02-21 20:06: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韩宏伟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春耕时节,在人们辛勤劳作下,槐荫沃土迎来勃勃生机,处处洋溢新的希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就是在一位位新农人沾满泥土的手上慢慢变为现实。

  二月二龙抬头,同为80后的王宝德、李娜夫妻在大棚里忙得抬不起头,白色的草莓花开满藤蔓,翠绿的植株上颗颗鲜红欲滴,草莓清香味扑面而来。“新下来的草莓抓紧打包,邻居们都预定好了。”收拾好红彤彤的大草莓,二人抱着小儿子坐在凳子上和记者聊起了“莓”好生活。

  王宝德、李娜,一位是承包工程的老板,一位曾是幼儿园教师,两位在外打拼多年的槐荫农村青年,如今又钻进大棚当起了“农民”,完全因为两年前的一次缘分。“因为疫情,我们的工作都受到些影响,心情不好……”王宝德回忆,当时两人和朋友来到位于槐荫区的西城高科大棚采摘散心,一进大棚就被扑面而来的泥土的芳香所吸引“我和李娜都是农民的孩子,从小跟着父母在地里玩,虽然离开农村很长时间了,但刻在身体里的基因不会变,一闻到那股味道就知道这里的土地很肥。”

  采摘回来,他便和有孕在身的妻子商量也包个大棚,“那时候,他给我‘画饼’说,先种点东西,就当消遣解闷,等孩子生下来,再干别的工作。没想到,我一下就入‘坑’了,现在就愿意守着这片土地过日子。”快人快语的李娜笑着说,阳光透过塑料大棚映照在她的脸上。可曾经,透过这层塑料薄膜,两口子看到的是灰蒙蒙的天空。

  为了确保大棚收益,王宝德兴冲冲的找到草莓种植户取经学习,还跟着师傅下地实操。回到自己的大棚,看着犁翻的土地,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但很快,因为天气原因再加上经验不足,原本生机勃勃的草莓株出现了大面积的病害,产量骤降。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大雪把大棚压住了,我壮着胆子爬到棚子上扫雪,没有抓手,感觉就像趴在冰面上,稍不留神就滚下来,然后再爬上去。”王宝德说,草莓虽然甜美,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冬天的一个黄昏,一阵大风把保温“棉被”吹到了大棚背面,又潮又湿的保温被需要十几个人一起拖拽,王宝德连夜“摇”人帮忙给大棚盖被子,才避免了株苗被冻死。

  “那时候,包括园区技术员在内的很多人都劝我们放弃,因为草莓太‘娇气’。”李娜接过话茬,“农民常说一句话‘粮食不结,年年种’,我们不服输,而且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就能干好!”为了全身心投入,两人把家搬到了靠近大棚的一间土坯房里,还在大棚安置了一张婴儿车。“一上午我们就能在大棚里走10000多步,随时关注阳光、温度变化,调整大棚风口。”他们根据实际经验,在技术专家指导下,引入蜜蜂授粉,借助加州新小绥螨杀灭虫害........“草莓产量逐年攀升,第一年刚到3000斤,今年预估能到7000多斤,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草莓纯天然无公害,顾客说咬一口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好像是配合爸爸妈妈的宣传,小儿子贝贝伸手抓住一颗草莓就往嘴里塞,鲜红的汁水沾了一嘴,让人忍俊不禁。

  “今年的形势越来越好,我们又包了三个大棚,一个继续种草莓,一个种西瓜甜瓜,因为老婆和孩子爱吃嘛。”王宝德笑着说,生活与事业两不误,“还有一个大棚种着我的梦想。”说话间,他带着记者来到种满苗株大棚,“你蹲下从这里看过去,绿油油的,太阳照着,都是希望……”记者和他一起蹲在田间,一阵阵甜丝丝的空气从松软温湿的泥土中泛起,一眼望去,数不清的苗株向上挺立。“这是西红柿大棚,全是当地品种,我打算请我们村里懂技术的乡亲们一起种出沙瓤感十足的柿子,就像小时候常吃的槐荫沙王庄柿子。”

  “小时候,你想过继续当农民吗?”看着一脸孩子气的王宝德,记者笑着问。“父母那一辈就是辛辛苦苦从地里刨食,也不希望孩子继续吃这个苦。”他说,“现在,技术先进了,政策越来越好了,销路也越来越广了,感觉现在种地就像以前当‘老板’一样,甚至比那时候更踏实更可靠,因为我们原来越热爱这样的生活,每次种下新的苗株,每年都有新的希望!”

  (通讯员 韩宏伟)

初审编辑:高娜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