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可道⑧丨从百年传承到创新复兴 济南兔子王的背后

2023-09-29 17:31:38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朱肖明

  编者按:2023年,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立足山东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将成为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机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新窗口。

  齐风鲁韵,文脉相承。海报新闻即日起推出《文脉可道》系列作品,让我们一起沿着“四廊一线”,体验齐鲁文明的源远流长,倾听齐鲁儿女的传承故事,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交融,展开一幅幅文化大省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海报新闻记者 朱肖明 报道

  旧时济南,中秋节除了祭月、赏月、吃月饼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物品,那便是“兔子王”。这一风俗背后有一段在济南百姓间口口相传的故事。

  传说,古时济南泉水中涌出臭泥汤,很多人染上怪病。一名叫任汉的少年,在仙人指点下,八月十五混进广寒宫偷得药饼后,在玉兔的帮助下返回人间。之后,他将药饼投入济南的72泉中,泉水变得甘甜,人们饮用后,百病消除。从此,每年的八月十五,济南人便会在供桌上放一只兔面人身的泥塑,进行礼拜,即表感恩,也祈求平安健康。祭拜结束后,这只泥塑兔子王便成了儿童手中的玩具。

  旧时济南的独特一景,八月十五看“兔王”

  这一特殊风俗,也让中秋节前的济南形成了独特一景。《济南城市民俗》记载,旧时,八月十五前,市区有很热闹的月饼市场,“兔子王”跟着月饼和水果走,人们走亲访友的节礼中都会带上一个或几个“兔子王”,节日前主要街道上的摊位上都有“兔子王”。而那时济南做兔子王的有30多家,每家的艺人都坚持自己的风格,绝不模仿别家,因此当时市面上的“兔子王”精彩纷呈,吸引不少百姓前去观看。济南民间便有了“正月十五看花灯,八月十五看兔王”一说。

  从前做兔子王的民间艺人大多是业余手艺,其本业以瓦工最多。艺人的技艺大多能代代相传,比较著名的艺人有解家的解庭海(第一代)、解春富(第二代)、张廷福(解春富女婿),米家的米源(第一代)、米长清(第二代),张家的张锡恩,运输工人李保和等,这其中米家“兔子王”的开脸据说最好。由于时代的变迁,这门技艺几近消失。直到改革开放后,民间艺人周景福开始着手重做兔子王,并将手艺传给了儿子周秉生,周氏兔子王也是目前留传下来较好的传统兔子王。

  周氏兔子王的匠心传承

  周秉生是周氏兔子王的第四代传承人,用他的话说,祖孙四代人与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讲到济南兔子王的文化脉络、特征,技艺手法,他总能滔滔不绝,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要“快”的时代,他始终坚持以传统技法制作兔子王。

周秉生制作的坐元宝兔子王

  据周秉生介绍,泥塑兔子王是采用黄河细胶泥制作而成,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根据作品的大小、样式,制作周期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一个中等大小的兔子王需要16道工序,再大一些的周期还要长。而制作过程中每道工序都有所讲究。

  “采泥”,一般会选在气候较温和的春秋两季,天气太冷和太热,都不适合做兔子王。挖出合适的细胶泥后,还要在黄河岸边找一块空地,对泥土进行晾晒“去沙”,以保证泥土黏性密度。“和泥”环节,则需拆解成楸、砸、揉、醒四个步骤依次进行,仅“醒”这一个步骤就需要大约一天时间。醒好后“生泥”变“熟泥”。“熟泥”在两到三天的时间内使用最佳,做出的兔子王质地坚硬,能发出悦耳的声响,如果“熟泥”放置时间过长则会失去韧劲。在和泥的过程中,手艺人会根据手感,按照泥的质量“分泥”,一般质量的用来做小点的作品,黏性和密度最好的“泥核”(音)用来做大的作品。而在所有工序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则是“开脸”,如果脸开不正,之前十几道工序就白费了,可谓“一笔定乾坤”。

  有别于北京兔爷儿,济南兔子王的特点便是“动”。同时,作为曾经的节庆用品,传统兔子王使用以红、黄、绿、金为主的喜庆色,手艺人们还会加入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符号或者元素。周秉生认为这些都是传统兔子王的精髓,需要保留。

  周秉生认为兔子王要想传承发展好,就要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他在保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制作出的兔、虎、马等生肖造型,根据泉水节特色制作的“趵突泉兔子王”,还结合济南特色,将荷花、玫瑰花、泉水小鱼等元素创作为新脸谱。同时,周秉生每周都会去济南市部分小学教授“泥塑兔子王”非遗课,让小学生从小了解、学习非遗文化。

  几十年来,对兔子王的深入了解,让周秉生不断感慨,自己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块泥巴,它的背后有济南民间艺术的技艺手法,也记载着独具特色的中秋节庆文化。他也常常遗憾,那些在民间失传的兔子王。因此,他常做的事就是研究老济南的中秋节庆文化、拜月历史风俗等,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努力让那些消失的济南“兔子王”重回大众视野。

  “兔子王是济南独特地域文化的呈现,恢复老济南兔子王样貌,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济南兔子王的多样性,感受济南这座城的文化魅力。”周秉生说

  “泉城兔子王”杨峰: 这座城市不应该没有兔子王

  当问及杨峰,为何“钟情”于兔子王时,他回答:没有任何原因,就是喜欢。

  其实,这种喜欢也有迹可循。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杨峰从小便听着兔子王的传说,爱玩泥巴的他也曾找寻“兔子王”多年,但却一直无果,这也曾是他的一个心结。后来在帮助同学“修缮”泥人时,杨峰发现了泥塑的魅力,便生出了自己要做一只“兔子王”的想法。后来,杨峰根据北京兔爷儿的样子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只“兔子王”,还因此高兴了好久。直到2004年,杨峰在《山东民间玩具》一书中看到了济南兔子王的相关资料,书中对于兔子王文化脉络的介绍,让他深受启发。

  杨峰说:“过去济南兔子王兴盛的时候,艺人们都坚守自己的艺德,坚持自己的特色,不去模仿别人,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盗版,百花齐放的年代,我很欣赏这一点。”这正因为如此,杨峰决定要创作一只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具有自己风格的兔子王。

  在兔子王的故事中,扮作玉兔的任汉带药饼下凡后,不知如何才能让泉城百姓吃到仙药,愁眉不展时,脑袋里冒出了将药饼撒到百姓饮用的泉水中的想法。受到这个情节启发,杨峰想到了做一只“泉”字脸谱的兔子王,篆书变形的“泉”字既像兔子王紧皱的眉头,又像一个突然冒出的想法。而这个泉字脸谱也成了杨峰“泉城兔子王”系列的标志。

  2004年,山东省第二届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征集作品,杨峰带着制作完成的 “泉城兔子王”,参与到老济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征集当中,并获得了金奖。在颁奖典礼上,围观群众中发出了“兔子王又回来了”的声音。那时杨峰便想,兔子王在济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经辉煌也曾销声匿迹,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观众也有所反应。“兔子王”有特殊的意义,这座城市不应该没有它。“我觉得我应该把它带回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

  于是,杨峰便辞掉了已经干了11年的工作,专职做起了“兔子王”。但由于,当时大众对兔子王的认识并不多,销路成了难题,辞职后的三年时间,杨峰生活窘迫,过年回家时都没有钱给父母买节礼。

  三年的坚持,杨峰终于迎来了转机,2007年底,芙蓉街改造升级后重新开街,而杨峰的项目被管理方看好,他也终于有了一个对外展示“兔子王”文化的窗口。(目前搬迁至东花墙子街和泉城路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

  随着时代的变化,兔子王已从原来的祭拜用品成为了旅游纪念品,为让泥塑“兔子王”更好的保存,也为了让“兔子王”成为泉城符号,杨峰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在绘画用色上,杨峰根据作品特点采用综合颜料,泥胎还会经过素烧。

  由于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从业人员较少等制约,无法量产,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杨峰决定将“泉城兔子王”平面化、符号化,赋予它更多内涵,将其打造成为一个ip。除了设计出具有功能性的T恤、帆布包、胸章、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外,杨峰还将“泉城兔子王”融合到其他非遗技艺中,在山东手造体验中心,用版画或手绘的方式,就可以很轻松地制作出“兔子王”。今年中秋,杨峰还与莱芜锡雕非遗传承人王绪贤联名创作“锡雕版兔子王”。

杨峰与莱芜锡雕非遗传承人王绪贤联名创作的“锡雕兔子王”

  今年是杨峰从事“兔子王”事业的第22个年头,这期间,他创作了泉字脸谱系列、虎头帽兔宝、兔妮、兔小等形象,而与抖音合作的“抖音音符兔子王”,与国际酒店联名打造的“泉城兔子王”主题客房,都让“兔子王”不断突破圈层,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这门民间艺术。

  一只兔子王,取黄河泥之精华,融泉水之灵性。手工艺人给予它生命力,济南人赋予它特殊的文化内涵。从家喻户晓,到鲜为人知,再到重新被激活。它的背后有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如周秉生和杨峰一样的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正因为这种坚守,让济南这座城有了独属自己的中秋浪漫。

初审编辑:陈凤祁

责任编辑:辛然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