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帆
编者按:
跨千里续深情,携山河以致远。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自黄河岸边的济南市与仙女山下的武隆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双方围绕构建协作机制、加强产业联盟、强化人才支援、落实帮扶资金等方面,同心同向、密切协作,谱写了“鲁渝一家亲”的美好篇章。
为此,大众网·海报新闻组成专业采访团奔赴武隆,开展“山河情深·渝见济南”东西部协作媒体行活动,在山间地头、村民家中、产业现场,通过一周的细致采访、实地拍摄,全景展现济南、武隆两地携手齐心所绘就的幸福画卷。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重庆武隆报道
“这是鲁渝协作的代表成果之一——高山番茄谷,今年的番茄长势很不错,已经作为济武产业协作新品牌推广开来。”清早的雾霭环绕在武隆区双河镇荞子村,记者同范红发一路驱车蜿蜒上山,来到村里海拔1300米的高山上。由于下雨的原因,山间起了大雾,氤氲不散。“这种天气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上山需要极为谨慎。”如今为了及时了解番茄谷的新进展,爬坡上坎已经成为范红发来到武隆区后练就的“基本功”。
自2010年济南与武隆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两地互动频繁、交流广泛,济南市在资金支持、人才支援、消费帮扶、劳务协作等方面助力武隆区高质量发展,一批又一批挂职干部扎根武隆,接续搭起一段段情谊之桥,范红发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3月,他按照组织的安排奔赴重庆市,挂职武隆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从此与仙女山脚下的大美武隆结下了“不解之缘”。
济南市挂职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范红发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外乡人变本地人,谋划武隆“振兴图景”
在海拔1300米的高山谷地,一排排现代化番茄大棚铺满整个山谷,范红发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近年,鲁渝协作资金累计投入了1000万用于打造高山番茄谷,目前整个番茄谷的运作效果非常好。”
据了解,双河镇具有常年种植番茄的基础,但农户们都是自产自销,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链。直到2022年,在东西部协作工作的推动下,在相关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高山番茄谷打造而成,如今已经成为武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2022年以来,形成现有番茄集中育苗基地1个、番茄研究所1个、番茄文化长廊3公里、番茄冷链物流中心1个、番茄集散中心1个。
“济南每年的鲁渝援助资金大概在4000多万,包括省级与市级。资金到位后,我们会将项目计划下发到各个乡镇,由乡镇与各个项目的实施主体进行对接。从发现项目、调研项目,到督导项目、考核项目,整个流程强化‘闭环管理’,确保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落地生根。”从2022年3月至今,范红发在这里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已有1年半的时间,初到武隆时,他的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
从济南市历下区发展改革局到武隆区乡村振兴局挂职,范红发表示两地的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历下区下辖13个街道,因为没有村,涉及农业方面的工作并不多,而武隆位于渝东南,高山林立、沟壑纵横,‘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对这里地理地貌的形象概括。”
数次的走访调研,让范红发深刻意识到武隆区的地形复杂与交通不便。这里山连着山,岭挨着岭,尤其是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少妇孺,行路、看病、上学、生活等无一不难。到底如何才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充分对脱贫户进行走访慰问,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后,范红发认为帮助他们稳定就业、实现持续增收是关键。
好项目“生金造血”,带动一方就业
很快,范红发对主要扶持产业项目进行了摸底调研,并同当地干部一起谋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他告诉记者,任何一个项目的打造,都必须结合当地发展特色,尤其是农业项目,最好有群众基础,村民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这样打造出来的项目才会落地生根,带来造血功能。“所有项目年底都需要考核,尤其是产业类项目,联农带农效益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以高山番茄谷为例,如今武隆高山番茄谷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番茄种植模式,开创了番茄精品化和高附加值化的先河。同时,村集体和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到番茄产业中,由专业公司进行技术支持与统一销售,不仅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创业与就业,也实现了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还有武隆区沧沟乡的板角山羊与沧沟西瓜,2个项目各支持了500万的扶持资金,得益于政府引导和产业效益的吸引,如今沧沟乡已经成为武隆板角山羊养殖主要乡镇之一,沧沟西瓜也发展为武隆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范红发说。据悉,武隆区政府已将板角山羊确定为未来三年四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之一,力争到2025年将武隆区建设成为重庆市最大的山羊养殖大区,实现山羊产值20亿元,带动2万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在共建产业基地上,今年济南帮助武隆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高山番茄谷”“火炉脆桃”“天池茶园”“板角山羊”“沧沟西瓜”等一个个济武产业协作新品牌先后落地生“金”,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助推武隆产业驶入了“快车道”。
只要乡亲需要,我们都会支持
离开了高山番茄谷,记者随范红发一同前往双河镇木根村,一起了解当地民生项目的进展。木根村又名木根铺,虽地处偏远山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唐道上较繁华的一个驿站。在村口处,一座总面积569.23平方米的双层卫生室,正在热火朝天地搭建中。
“今年鲁渝协作资金投入了150万元,用于木根村卫生室改造提升项目。”范红发介绍,该位置以前是停车场,为了进一步提升村里的医疗服务条件,全力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木根村卫生室将在今年年底建成验收,并投入使用。
如今通过东西部协作,挂职干部们将济南的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复制到武隆区,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让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犹如引入源头活水,为武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武隆的乡村“蝶变”谋划出幸福图景。
“只有真正进村入户,才能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才能发现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2022年,范红发在后坪乡中岭村调研时,考虑到村内湿润的气候条件利于种植菌类,在与村干部和村民充分沟通后,为其扩大了羊肚菌产业的种植规模,并在今年进行了项目申报。
今年,范红发走访黄莺乡复兴村的脱贫户时,了解到该农户住的家,是另外买地搭建起来的房子,自己家的地则在高高的山坡上,由于公路不通,人走上去十分耗时耗力,土地也慢慢荒废了。继续深入了解后,他发现类似的农户有10余家,荒置土地达到上百亩。“如果能把公路修好,整片土地无论是自己种,还是租出去,都会实现增收。目前我正在跟进落实,只要能给当地农户带来帮助、解决困难、增加收入,我们都会大力支持。”范红发说。
“现在无论走到哪里,武隆的百姓一听我们是山东来的,都会特别热情的欢迎我们。”每当这时,范红发的心里都会感到暖暖的。如今范红发还有1年半的时间留在武隆,他希望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贡献出自己更多的力量,打造出更多具有武隆辨识度的品牌,同筑乡村振兴梦,共护济南武隆情。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