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社会救助工作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平阴县社会救助工作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认真落实民政部关于实施“为民解忧办实事”民生项目的部署安排,主动作为,创新方法,持续用力推进“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形成救助合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为困难群众兜底解忧。
坚持统筹兼顾,加强政策衔接,形成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合力
为做好各层次社会救助工作,注重抓好集中培训,确保政策有效落实。组织基层民政干部多次参加学习市、县专题会议和各类专业培训,系统学习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让工作人员进一步加深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理解把握,提升全县各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精准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推动全县社会救助工作无死角、尽落实、更精准、更全面。严格要求基层民政干部:一是吃透政策精神。社会救助涉及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政策,作为基层具体负责救助工作的同志必须把政策放在第一位,要学透、吃透、用透,才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对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要做到了熟于胸。要弄清楚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和慈善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的精神实质,不断提升自身政策业务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打牢依法救助的基础。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坚持秉承“把老百姓的事时刻放在心上”的民政核心价值理念,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有爱心、同情心、热心和耐心,增强服务意识,转变作风,以大爱之心去体会老百姓的困难,以情同手足之亲去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以刻不容缓之急去为老百姓分忧解愁,按照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把工作做细、做实,将“解真困、救急难”真正落到实处,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劳兜实,让弱势群体共享我县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三是树立廉洁意识。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服务的对象是弱势群体,管理的是“救命钱”。要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工作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积极为困难群众谋利益,绝对不能以权谋私,要坚决杜绝索拿卡要、推诿拖延、敷衍了事等行为,绝对不允许发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行为,要不断加强廉洁从政意识,自律自省,不徇私情,履职尽责,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困难群众满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救助体系是困难群众的“最后保障线”,通过解决好孤、老、病、残、幼、贫等生活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实现调节和减少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隐患,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长治久安,实现社会谐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是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今年以来,县民政局立足民政工作,落实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工作水平持续提升,根据《济南市民政局济南市财政局关于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的通知》(济民发﹝2023﹞1号)文件要求,确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995元/月提高到1045 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770元/月提高到814元/月。按照差异化服务原则,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分为三档,全自理标准由每人255 元/月提高到每人281元/月,半护理标准由每人424 元/月提高到每人466 元/月,全护理标准由每人847元/月提高到每人932元/月。二是开展“沉浸式走流程”活动。组织工作人员以办事人“第一视角”开展“沉浸式走流程”活动,到基层深入排查群众办事难点、痛点、堵点,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社会救助各类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办事流程、制度机制,依托“爱山东”App和山东数字民政系统,优化线上事项拆分、事项材料、办事流程等内容,实时监控、按需回查,切实将方法措施、责任压力传导至管理“末梢”。三是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由镇(街道)统筹做好本区域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工作,村(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由各村(社区)的贴心助手,定期巡查、及时发现、主动报告,第一时间按照程序进行办理,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组织各镇(街道)对救助家庭开展定期核查,依据政策及时调整保障类型和救助金档次,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认真落实“四不摘”政策、低保政策和临时救助政策,保持低保帮扶政策平稳,对建档立卡享受扶贫政策户重点低保政策帮扶。根据《关于低收入人口认定和信息监测的通知》文件,加强低收入人口(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易返贫致贫人口等)的重点监测,与县直行业部门提供相关救助数据,开展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为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展救助帮扶提供支持,为困难群众申办社会救助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四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真正实现少跑快办的贴心民政服务理念,平阴县民政局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政策“掌上办”“指尖办”工作,在各村(社区)长期公示栏张贴救助政策二维码和“爱山东”APP二维码,助推救助政策“码上办”。困难群众不方便到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办理救助申请时,可直接扫描“爱山东”二维码下载APP小程序进行办理,根据提示填写基本信息及困难状况,进行自我评估及业务申请、办件查询等。后台工作人员会及时按程序开展调查核实、审核审批等工作,符合条件的对象就能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真正实现“线上融合、码上办理”,打通帮困救难“最后一公里”。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多措并举让救助更“温馨”。通过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优化“单人户”低保政策、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调整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等举措,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可行性,把更多的边缘困难人群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二是大数据比对让救助更“精准”。线上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信息平台作用,开展数据比对工作;线下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由县民政牵头组织乡村振兴、教育、医疗、人社、残联等有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数据信息对比,研判疑似需救助对象,“有的放矢”反馈给所在镇街道进行核实并落实相应救助帮扶政策,让数据信息“先动起来”,有效解决了基层人力不足、排查效率不高的问题。三是全面复核落实救助更“规范”。结合各级反馈的数据,利用全面复核的时机,严格按照“每户必入、 入户见人”的工作原则,全面进行入户走访,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做到精准救助。四是开展阳光救助。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将“公开、公平、公正”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全过程,坚决避免人为因素出现上访,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好事办好。
坚持激励机制,鼓励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 “敢于干、勇担责”
在审核确认和监督管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临时救助对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救助工作中,对秉持公心、履职尽责但因客观原因导致工作出现失误偏差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应当依法依规予以免责或减责。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激励基层民政干部担当作为,联合县纪委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平阴县社会救助工作容错免责机制的通知》。《通知》从适用对象、适用情形及工作措施等方面对社会救助工作容错免责进行了规范,在鼓励改革创新、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等方面,对容错免责进行明确规定。坚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故意和过失、因私和为公、违规和试错等区别对待,严明容错纠错纪律。通过构建正向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救助战线上的干部职工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消除干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后顾之忧,坚决把握住纪律和法律两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帮助敢于担当的干部和基层民政人汲取教训、改进提高,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给敢想敢干者吃下“定心丸”,为社会救助工作有序开展注入“强心剂”。 “出台《社会救助免责清单》,是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建立社会救助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实际举措。《社会救助免责清单》既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不担当、怕追责的问题,又恪守原则底线,坚持宽容不纵容的政策导向,更注重可操作性,便于基层把握和运用。
坚持抓好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不断创新基层救助管理经验
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最重要、最直接的阵地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基层创新工作管理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机制。基层党委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一方面,以加强考核为“指挥棒”,制定和完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占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的比重,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加大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更多地投到各村组,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二是化解矛盾。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依托基层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完善大调解机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大化解”。开展以“每周一走访、每月一约访、每季一查访、每年一评访”为主要内容的“四访”活动,组建村居“民情巡访理事会”,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把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消化在基层。三是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生活救助、社会互助、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基层群众。四是发挥职能。要充分发挥基层社村居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调解工作,离不开法制宣传,我们应立足居民利益无小事、务实高效的原则,积极深入到村居群众当中,及时给受助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和咨询。同时加大与派出所、司法等部门的联动援助力度,充分建立和发挥社区法律服务作用,依托社区法律教育宣传的平台,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
坚持品牌创建,打造“社会救助+慈善+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在牢牢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的同时,更着眼于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合县慈善总会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慈善+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新模式”的救助模式,实行“按需施救”,彰显社会救助“温度”。2023年平阴县重点推出“向阳花开,玫好向未来”——关爱农村低保家庭青少年成长项目和“陌路有你,让爱回家”助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家项目。
“向阳花开,玫好向未来”——关爱农村低保家庭青少年成长项目,是“向阳花开”项目的一个延续,项目以农村低保家庭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父母因疾病、残疾、等多种原因,造成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从而引发孩子自尊心受挫,父母婚姻不协调、失业压力、教养方式恶化等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在身心发展、受教育、与父母沟通、实物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青少年是富有创新意识、行动力强的群体,对社会的整体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项目组通过社会工作的服务与补充,利用节假日,开展小组和个案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时间轴,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关爱的同时,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引导、鼓励他们吐露心声,为青少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陌路有你,让爱回家”项目主要围绕解决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难、心理修复难、行为矫治难和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等现实问题,联合社会组织,有效统筹链接相关资源。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服务。通过个案、小组工作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爱的同时,引导他们克服自私自卑心理,学习和睦相处,适应集体生活。通过开展祝福新春、致敬清明、粽香端午、真爱七夕、浓情中秋、趣味重阳等小组活动,个案辅导,唤醒他们家庭亲情记忆,寻找回家之路的蛛丝马迹。离家三年的广东省茂名女子,在项目组的引导下,从开始不说话,到说两三个字,再到后面正常回答工作人员问题,从她的只言片语中,帮她找到了家,并成功送返。
通过开展活动,探索出“1+3+2+N”服务模式,“1”即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全程监测和指导,组织志愿服务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共同开展社会救助类的活动。“3”即采用社会工作的三大主要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2”即提升个人和团队的能力,通过开展活动,着重提升服务对象个人和团队的能力情况,不仅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保障,更多的是精神上服务,增强他们的自信,调节其心态,缓和心理压力,增强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N”即代表多种社会力量,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资源整合,引导多重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志愿者主动服务。
下一步,平阴县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社会救助相关要求,落实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和做出的重要部署给社会救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围绕兜牢民生底线,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特殊困难群体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好民政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
(通讯员 苏红其 任君意 孙惠柱)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