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集听小戏,藏在细节里的山东文化“两创” | 山东新一线

2024-01-24 14:34:45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过冬日黄河边上齐东村大集的热闹场景:“这东北上四十五里有大村镇,叫齐东村,热闹着呢,每月三八大集,几十里的人都去赶集。”一百多年后,黄河边上的大集依然人声鼎沸,货品丰富。“黄河大集”,这个名称既有历史感也有烟火气。

“黄河大集”是2023年山东推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名片。“集”的是人气、是心气,更是山东文化事业的蓬勃活力。“黄河大集”只是2023年山东文化“两创”结出的硕果之一。《齐鲁文库》上新、“小剧小戏”持续唱响、文化体验廊道出彩出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持续放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蕴藏在无数个生动的细节里。

(小)大集和“小戏”

听着孩子们又唱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谣,年味就在一场场烟火气十足的黄河大集中浓郁起来。

1月20日上午,济南的天空飘着零星的小雪花,不过这份清冷被市民们参与2024年济南市春节季“黄河大集”的热情所融化。“山东手造选好货,黄河大集庆丰年”,在市中区百旺广场,一场黄河大集在热热闹闹的舞狮活动中拉开帷幕。选好品、看好货,你来我往,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除了来自山东各地的好品之外,几个山东手造的非遗展位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曾经有参军经历的非遗烙画传承人孙希才身材挺拔,正在热情地给市民介绍着他的烙画作品。烙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烙铁在木头上作画,以火为墨、以木为纸,被誉为“木与火”的艺术。孙希才给市民们介绍的,是他新近创作的烙画作品——位于济南老城区的双忠祠街。他说,近期去双忠祠街采风后创作了这幅烙画作品,用手造产品的形式呈现这条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街道。

介绍完自己的烙画作品,孙希才又忙着给市民们介绍他的同行、刻瓷手艺人陈英男的作品。如今,这些曾经比较小众的非遗产品随着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也被越来越多大众所熟知。而这,也是“黄河大集”的名片持续擦亮和山东文化“两创”持续推进的一个侧面。

“大集”上还有“小戏”。在2024年济南市春节季“黄河大集”开幕式上,一曲京剧《四郎探母》引发了众人的齐声喝彩。选购各类好品的同时,还能观赏一场高水平的京剧演出,这是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样的小戏小剧,如今在山东各地农村和社区舞台上轮番上演,广受欢迎。据了解,2023年山东正式启动群众性小戏小剧全省巡演活动,全年演出2万场次以上。

“小戏”红红火火,“大戏”也不甘落后。斩获文华大奖的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12月首演至今,已演出230余场,观众达36万余人次,网络观看超过7000万人次。

不管是“大集”还是“大戏小戏”,都是2023年山东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

(小)牵手历史和拥抱未来

每年毕业季,都会有一些学子来到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前参加“成人礼”活动。他们身着华服,向孔子行拜孔礼,向老师行拜师礼,经过宾盥、乃蘸等环节后行冠礼和笄礼,这是当代学子们参与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成人礼结束之后,学子们即将奔向更广阔的未来,甚至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世界的其他角落。祭拜孔子的成人礼活动,一边牵手历史,一边连接未来。

文化,因传承而不朽;文明,因互鉴而鲜活。2023年山东文化“两创”的众多实践持续深耕传统文化沃土,让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的活力,并且鉴往知来,将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7年4月,一项旨在系统调查海外汉籍,并借助缩微、扫描复制等方式,实现珍本汉籍再生性回归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在山东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名学者开启了一场对海外珍稀汉籍的寻觅。目前,“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调查境外1988家藏书机构,基本掌握了境外汉籍存藏情况,团队从中发现了1900多种中国大陆缺藏的珍稀汉籍,并复制回归1600种。

一年一度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更是成为深度剖析和解读齐鲁文化,探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国际文化论坛平台。2023年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孔子故里。活动期间,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一一《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等正式发布。

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齐鲁文库》学术委员会成员杜泽逊介绍:“按照计划,我们将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逐步扩展至山东现代文化研究出版,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

可以说,尼山论坛既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也是折射儒家文化“走出去”的一面镜子,更能展现山东扛牢文化“两创”的责任与担当。

多年来,文化“两创”在齐鲁大地哺育出一片五彩缤纷的园圃,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也必然在未来焕发更闪耀的光芒。

(小)大山大河和一针一线

拥有近350万粉丝的网红大V“泰山娟姐”张娟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名来自中国泰山的导游员,同时也是一名户外旅游主播。”她的工作,就是通过直播的方式介绍泰山四季多彩的景致,讲述泰山、山东厚重的历史文化。

凭着对文旅主播这份工作的热爱和专业,2022年7月,张娟登上了APEC大会的演讲台,发表了题为《数字文旅促使导游技能迭代、跨界融通——数据化工具为导游带来的机遇》的演讲。海内外的诸多游客因为“泰山娟姐”的推介来到齐鲁大地,来到泰山、黄河。

靠着本身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泰山娟姐”这样的旅游主播,以及齐鲁大地旅游资源的“热搜”体质,2023年来,山东旅游热度一波接一波。为打造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构建全省全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3年2月,山东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亮出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的蓝图。“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纵横交错,贯穿东西,覆盖山东16个市的7000多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70%以上。

为更好整合文旅资源,山东还推出“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融合全省16市文旅资源,目前已有1700余家景区进驻平台,全省4A级景区和省内沿黄流域主要景区基本进驻。山东以文化“两创”为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名片越擦越亮。

你会因为黄河、泰山这样的壮美河山爱上山东,又何尝不会沉醉在一陶一瓦、一针一线的文化之美中?2024年1月18日,在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菏泽启动仪式现场,身着汉服、马面裙的志愿者们成为现场最亮丽的风景线。中国汉服爱好者们“人生的第一件汉服”多是来自曹县,“曹县的汉服做不完根本做不完”,网友说。2023年,曹县汉服“火”出圈,带动就业人数达10多万人,销售额达到70亿元。

作为传统文化大省,山东工艺品类齐全,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总量居全国前列。济南皮影戏、淄博陶琉、潍坊风筝、孔府印阁、曹县汉服、临沭柳编……一陶一瓦、一枝一木、一针一线都蕴藏着令人沉醉的文化之美。

不管是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展现中国精神、彰显齐鲁风韵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还是全省各地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意创新,推动文化活态传承,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都是山东深耕齐鲁文化沃土,创新探索“两创”路径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逸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