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三次创业之路,解码济南高新区“东进”之必然

2024-02-25 12:14:30 来源: 济南日报 作者: 韩霄鹏

  当人们站在车水马龙的经十东路,行走在高楼林立的汉峪金谷,很难想象,30年前,这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当人们站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齐鲁软件园、汉峪金谷,眼看着周边来来往往的年轻面孔,已经很难相信,20年前,这里还放牧着牛羊。

  获批设立逾30载,济南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代管面积从15.9平方公里扩围到291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从区管的政策区,蝶变为市政府直管的功能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7.3亿元、占全市13.8%。

  斗转星移,济南高新区换了天地,这里的巨变与济南、与国家的脉动始终同步。而今,济南高新区管委会正将创业重心向东迁移,这与强省会战略之间存在何种内在逻辑?

  前三次迁址 拉开产业发展框架

  济南高新区的前身是1990年获批建立的济南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位置在当时的洪家楼镇与历下区十里河交界处,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同年11月,开发区规划范围调整为15.9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仍为3平方公里。

  1991年1月2日,济南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在山大北路正式办公。同年3月6日,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月21日,开发区迁至山大北路99号市委机关招待所。

  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济南高新区的发展之路开始起步。

  1995年3月15日,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地址迁至火炬大厦,这里成为管委会的第二个办公地点,同时也是辖区首个国家级孵化器——济南高新创业服务中心的创始之地。

  获批设立后的前10年,高新区是一个政策区。当时,高新区在全国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模式尚在探索阶段。“一次创业”期间,高新区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发展雏形初步搭建。

  2001年1月,济南高新区管委会由火炬大厦迁址至舜华路双子楼的A栋,彼时,B栋尚未开工建设,大厦周边视野所及都是农田。就是从那时起,高新区变身功能区,发展空间多次扩容,从此开启披荆斩棘、阔步前行的大发展时期。

  发展空间不断扩容 产业能级不断跃升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这是时代赋予高新区的使命。随着第三次迁址,高新区的产业快速崛起,这与国家、省、市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脉络高度契合。

  2001年,科技部提出,国家高新区要进行“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同年,济南高新区管委会迁至舜华南路。2003年,山东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确定“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济南城市空间布局,济南“东拓”战略自此与高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2006年,科技部号召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济南市委、市政府也适时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

  2003年,济南市将贤文、牛旺等8个村交给高新区代管,这一片区成为高新区中心区发展的起点。2003年10月15日,齐鲁软件园环形大楼投用,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环形建筑轰动一时。很快,齐鲁软件园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园区内不仅拥有浪潮、中创等本土著名的全球信息技术外包(ITO)企业,还有戈尔特西斯的高端金融证券分析服务、东方道迩图像处理等业务流程外包(BPO)代表企业。

  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这是中国IT发展的新起点。拥有如此创新基因的浪潮注定有更大作为。果然,1993年,浪潮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2005年8月,浪潮科技园、产业园动工,同年11月,济南市将孙村镇和位于该镇的大正科技示范区整建制划归高新区代管,给予高新区“大展拳脚”的空间。2008年,浪潮集团投用的服务器高新厂区就建在该片区。

  依托齐鲁软件园,高新区聚焦信息技术装备,把浪潮培育成服务器市场份额持续稳居中国第一的企业。这一时期,除了浪潮,高新区还集聚了以积成电子、神思电子为代表的一批信息技术装备企业。

  伴随着空间拓展而来的,是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

  2008年7月,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基地——浪潮产业园竣工投用。2009年9月,投资30亿元的北车风电产业园开工,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北车风电产业园所在的位置,青岛啤酒(济南基地)、浪潮产业园、轻骑、济南卷烟厂等企业已经扎根,片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1个月后,吉利首款C级车在吉利济南生产基地下线,实现济南轿车生产零的突破。

  对老牌工业企业轻骑而言,搬迁至高新区则是一次重生。2010年3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轻骑产业园开工,该项目整合济南轻骑、轻骑铃木、轻骑发动机三项目入园发展。通过腾笼换业,轻骑铃木获得新生。2023年,轻骑铃木销量跃升至行业第二名,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不断刷新高度。

  2016年,济南高新区托管了章丘高官寨部分区域,又将历城区73个行政村“收入囊中”,产业版图开始向北扩张。2017年,临空经济区获批设立,经过数年打造,临空经济区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落地企业13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7个、中国500强项目23个,用工约4.2万人。片区集聚德国博世、大陆电子、福士汽车、海乐、汉格斯特、博马科技,日本希森美康等优秀外资企业,以及比亚迪、京东、太古、翔宇、宏石激光、翼菲自动化、美核电气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

  第二次创业,济南高新区抓住济南构建“十字”城市格局的机遇,推动全区GDP从80多亿元增长到1767.3亿元,打开省会从“东拓”到“东强”的局面。

  在“强省会”征程中打头阵 高新区重任在肩

  进入2023年的济南高新区总面积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2万人,集聚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五区叠加”优势。经过多年发展,高新区形成三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济南市四大主导支柱,除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外,余下三大主导支柱产业,济南高新区都是核心区或者主要聚集地。

  2023年年初,济南市提出要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强”排在首位,彰显济南做强综合实力的雄心。纵向看,济南连续6年跨越6个千亿台阶,进步明显;横向看,与济南同处一个阵营的福州、合肥等省会城市加速崛起,济南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济南能不能突围?靠什么突围?

  济南的发展战略从“东拓”到“东强”,是从空间拓展到高质量发展,从大到强,且要持续做强。“东强则全市强,济南强则山东强。”放眼全市,东部区域最有条件、也必须担负起“强省会”的使命,在“强省会”战略中打头阵、当先锋、做表率。作为产业高地的济南高新区,必须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当仁不让”的担当。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如今的济南高新区,产业发展好、经济总量大、综合实力强,是全市最有活力的片区之一。辖区既有“五区叠加”的战略优势,又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汉峪金谷成为新的地标,科创金融试点进展迅速;量子产业基地、山东产研院、中国科学院科创城等一大批高端科创要素、科创载体平台加速集聚。东部区域正在聚集形成先进制造、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总部商务等现代化产业集群。随着小清河具备通航条件,这里还有“空、铁、公、水”四港集聚,客货运体系发达,具有发展枢纽经济、外向型经济的优越资源条件,为“东强”提供无限潜力。

  济南高新区在战略视野、科创资源、产业基础、创新生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已经形成前所未有的优势,应该、也必须成为未来产业培育的探路者和试验田,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2024年“新春第一会”,济南高新区正式吹响“三次创业”号角,高新东区百平方公里沃土成为再造新高新的“重心”,这意味着高新区勇挑“东强主力军”重担,发展重心正式东移。

  冀望济南高新区对标全国头部高新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记者手记: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前

  斗转星移,建筑和街区在变迁,干事创业的奋斗精神永存。

  改革大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创新创业是镌刻进国家高新区骨血里的基因,注定要不断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

  山峰是用来攀登的,河流是用来跨越的。“让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让我们把每个日子都当作做新的起点”。1978年,中国诗人艾青写下《光的赞歌》。济南高新区已经吹响再次创业的集结号,沿着这条创造历史的道路不断奋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必将描摹新的美好的画卷。

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