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风严重,压岁钱何时变了味?

2024-02-28 18:12: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帅

  大众网记者 刘帅 济南报道

  今年春节,本应准备喜气洋洋过大年,有些人却多了一些烦恼。

  近期有不少网友在各种网络平台反映:“过年给孩子红包攀比严重,经济压力很大。”压岁钱可能还没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就先要把长辈“压”垮了,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榜。

  1

  此前,一幅“全国压岁钱地图”引发热议。其中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普遍要高一些,比如浙江3100元,上海1600,江苏1000元。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如陕西400元,贵州300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福建与广东两地,其中福建莆田的压岁钱高达12000元,而广东省的数字竟只有50元。

  压岁钱带来的负担已经渐渐成为普遍现象,令人无法忽视。

  过年期间亲戚朋友带孩子拜年串门,给孩子压岁钱红包是习俗,可是近些年来,给孩子的红包因为互相攀比等心理,已经越涨越高。而关于压岁钱的话题,在网上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200元已经算少的了,家乡这边一般都是500元。” “我家已经是1000元起步。” “如果只是单个压岁钱红包高点也没啥,关键是各种亲戚的孩子都要给,人一多真的给不起了,尤其是农村老人,不少人收入本就不高,要一下子给出这么多'人情红包',确实是不堪重负。”

  还有网友表示:“现在给红包都是比来比去的,人家拿这么多,你拿少了,也不好看。”

  不可否认,压岁钱金额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盲目攀比属实没有必要。

  2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本象征着“驱邪”和“保平安”。古时,人们认为名为“祟”的妖怪会在除夕夜出没,为保护孩子免受其侵扰,长辈们便用红纸包住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此来驱赶“祟”。作为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之一,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仅是“年味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期许。

  但压岁钱过高,不但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攀比浪费现象。

  金钱并非衡量感情的标准,压岁钱的金额大小也代表不了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打肿脸充胖子”的形式给出去的压岁钱,也难免背离了压岁钱的原始意义。而且,由于压岁钱数额过大,大部分孩子并不能自由支配,因此压岁钱的往来渐渐演变成了大人之间的社交礼仪。长此以往,不免对孩子们的价值观造成影响,使其产生攀比心理的同时,造成物质至上的扭曲观念。

  压岁钱带来的压力在农村尤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23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前者比后者高出一倍多。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收入单一而且微薄,如果给每个晚辈发放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压岁钱,总支出压力显然难以承受。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压岁钱”变成了“压力钱”。

  说到底,压岁钱本身是一种心意,不应该太过计较具体的数额,大多数长辈对孩子的爱是真挚、热烈的,他们不仅想给压岁钱,而且越给越多,即使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亲情让人感动,但正因如此,更有必要防止压岁钱“压”垮长辈,破坏如此美好的情感。

  3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多地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群众合理送压岁钱,将“压岁钱”不变味纳入村规民约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比如在2021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网站公布的《河下街道2023年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螺蛳街村规民约、镇海村村规民约也规定:“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干预,可以消除面子对于个人的压力,所有人都统一、同步,谁也不要去比,这样可以照顾大家的情绪,尤其是有经济压力的家庭。从实践层面看,这种统一的标准,能让更多人以更易于被接受的方式进行社会化的交互。

  也有专家建议,应该调整人们的观念,不要追求红包大小、礼物价值,而是让压岁钱更加有“互联网精神”,比如把压岁钱变为“盲盒模式”,让孩子们抢红包,数额大小看运气;再比如不给钱,而是换成具体的礼物.....总之就是千万不要过于看重人民币面值上的数额,更多强调红包带来的祝福。

  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对孩子基础教育的影响,让孩子从中能获取正确的对红包和压岁钱的认知基础。

  不过人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借助压岁钱红包倡导好的家风、家教、家文化——既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也为老人们减轻负担,让全家人都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也明白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远比金钱来得重要。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