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蔚然成风,一起看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莱芜创新

2024-03-17 07:09:35 来源: 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

  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莱芜创新

  398个“大碗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宣讲“飞入百姓家”,1400余场“百姓春晚”覆盖九成以上村庄,369个学生驿站让山区候车的学生有了温馨“港湾”……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目标。围绕“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济南市莱芜区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整合服务阵地资源,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文明乡风,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同时,持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活动,宣传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移风易俗,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精神大餐,在丰富的文化供给中获得精神滋养,乡村文明持续焕发新气象。

  一台“村晚”筑同心

  有根的文化能铸魂,为民的阵地筑同心。

  文艺活动多的地方,往往“村风正、民风好、社情稳”。这是莱芜区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的一个新规律。莱芜区文联(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亮说,以羊里街道为例,辖区53个村庄,村村都有庄户剧团,年年举办“百姓春晚”,近年来信访、投诉数量明显降低。

  走进羊里街道陈家庄的文化大院,有专门的排练场、道具服装仓库,锣鼓、二胡等各种家伙什儿一应俱全。村党支部书记刘元来说,每到腊月村里的大喇叭一吆喝,全村就开始报节目。去年“百姓春晚”赶上下雪,天不亮村民就自发出来打扫文化广场,布置舞台。

  仪封村的“百姓春晚”在去年腊月底连续演了五天,主角不光是老年人,还有幼儿园的娃娃、大学生。本村的庄户剧团演完了,又专门从河南请了豫剧团。

  “百姓春晚”让老百姓从观众变成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各村竞相举办,比节目、比效果,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自然形成。

  “讲一堆道理,不如看一台戏。”莱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周光东坦言,“百姓春晚”这一载体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破解了基层宣讲“来了坐不住,坐下听不进,听了记不住”的瓶颈,宣传教育效果好。

  3月8日,莱芜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的庄户剧团,正在当地一家4A级景区演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半边天》赢得了阵阵掌声。

  “我们村1997年成立了庄户剧团,‘百姓春晚’年年办。”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说,从当年远近有名的“三乱村”,到现在省级文明村,“百姓春晚”功不可没。他举了一个例子,早年村里不孝顺的问题突出,村里的“土秀才”朱振练以此创作了四集莱芜梆子《应该不应该》,持续演了四年,引起了村民的共鸣。打那以后,谁家不孝敬老人,在全村“抬不起头”。“‘百姓春晚’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儿,促进了全村的和谐稳定。”赵茂忠说。

  不限规模,不拘形式,不设门槛,真情实景,“百姓春晚”搭建起了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议自评、自育自强的大舞台。最近四年,莱芜区累计举办“百姓春晚”(含网络)1400余场,现场观众超过125万人次,网络带动1100余万人次。同时,这也锻炼培养出一大批基层文艺人才,为乡村留下“带不走”的文艺骨干。

  一杯“大碗茶”暖人心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莱芜区羊里大集上的“大碗茶”驿站,热茶飘香,十几名群众坐在桌前,聆听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台上的宣讲人,是羊里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王袖本。他走下讲台告诉记者,眼下换季,进入一氧化碳中毒高发期,防范措施也是全区当前的宣传重点,争取让每位群众掌握防范技巧,避免发生意外。

  “大碗茶”驿站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设在当地人流量最大的羊里大集,利用当地百姓爱喝“老干烘”茶的习惯,让大家走进来歇歇脚,喝着热茶学知识。这里将宣讲“一竿子插到底”,传思想、传政策、传科技、传文化、传法律、传道德,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莱芜区,像这样的“大碗茶”驿站目前一共建了398个,同时还有1356处流动驿站。

  在哪讲很重要,谁来讲同样关键。近年来,莱芜区除了选取合适的场地,还努力培养合适的人,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群众贴心的话题。

  春节前,苗山镇乡村振兴工作专员高大伟以莱芜区“千村名嘴”基层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向农户分析今年的蜜薯行情,普及地瓜种植技巧。这位回村创业的大学生年销售地瓜超千万斤,是当地农民眼里的致富能人。

  按照“一村一人”标准,莱芜区下力气培养“千村名嘴”,让宣讲既不“空对空”,又不“一阵风”。从全区861个村(居),选出愿意讲、喜欢讲、善于讲的人才集中培训,组建了1100人的宣讲团,基本上都是高大伟这样的“贤能人”“田秀才”“土专家”。他们巡回走进“大碗茶”驿站等,用百姓话说百姓事,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增强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一座“驿站”聚民心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任务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地处鲁中山区的莱芜,农村孩子普遍乘坐校车上学,“候车无所”问题就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时从饭桌前、田埂上搜集来的“痛点”之一。为此,该区创新实施了“学生驿站”志愿服务项目。

  3月7日清早5点半,莱芜区高庄街道圣水庵村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学生驿站”已经亮灯,管理员刘秀云打开空调、饮水机,这个十几平方米的集装箱房很快就暖和起来。随后,村民陆续将上学的孩子送过来等校车。6点刚过,随着一声“滴滴”喇叭声,黄色的校车来了,10名初中生走出温馨的驿站,乘车去往南冶中学。7点,13名小学生在这里坐上另一辆校车。

  刚送完孙女的村民吕秀花说,原来要在路边等校车,冬天山区风大气温低,几分钟就能把人冻透,遇到雨雪天气,孩子更是容易感冒生病。这个“学生驿站”,解决了一家的揪心事。

  村支书吕新华介绍,这座“学生驿站”投资1万余元,配备了空调、监控、饮水机、电视、图书、桌凳等,平时上学的孩子在这里中转,假期还可以提供托管服务。

  2022年,莱芜区试点建设了57个这样的“学生驿站”,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2023年,“学生驿站”被列为民生实事全面推广,探索采用“政府+公益”的新模式,广泛发动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破解资金缺口难题,做成了一个志愿服务项目。

  在莱芜区的红石公园内,一个个红色的小木屋成为河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济南市莱芜帮帮团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亓军义说,这是发生溺水时方便应急救援的“安莱屋”,里面配备了救生衣、救生圈、打捞杆、绳子等装备。“安莱屋”是当地创新实施的另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采取“社会募捐+政府投资”的模式,目前已在容易溺水的水域安装了137个“安莱屋”。

  “这样的民生工程,接地气、暖人心。”当地人们对“学生驿站”“安莱屋”等志愿服务项目竖起大拇指。

  (记者 申红 赵国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邓玉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