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集卡成瘾?要引导也要管治

2024-06-13 10:00:00 来源:  作者: 刘若凡

  刘若凡

  “6岁的侄子对烟的牌子如数家珍,太可怕了!”最近,一种名为“拍烟卡”的新游戏在小学生群体风靡。所谓的“烟卡”,顾名思义,来自香烟盒。掐下烟盒的盖子,对折数次,即成为一张长方形的小卡。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将“烟卡”放在平面上,通过击、拍等方式,让“烟卡”翻面就算赢。如此简单的游戏,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入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烟卡”的风靡绝非个例,可供现在的孩子们收集的卡片种类可谓多种多样。奥特曼卡、小马宝莉卡、蛋仔派对卡、明星卡……这些卡片都在孩子中拥有大量的“粉丝”,是他们热衷于收集的对象。“现在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喜欢卡牌?孩子有时候一连买好几包,停都停不下来。”很多家长纷纷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不解。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会沉迷集卡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沉迷集卡的并非只有当代的孩子们。例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烟盒,九十年代的小浣熊干脆面中的水浒人物卡,以及2000年之后的游戏王卡……几代的孩子都曾经被“集卡”的魅力所折服,这种现象不是现在才兴起的。人类本就有收集欲,这可以说是一种天性,本身无可厚非。

  而对于当代的孩子而言,集卡这种行为除了可以满足收集欲,还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其一,卡片可以作为一种朋友间的“社交名片”。拥有相同爱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卡牌游戏寻找同好、交换卡片、保持联系;其二,收集卡片可以满足攀比心理。集齐卡片、得到比别人更稀有的卡片,能够产生优越感,其他人则会因为“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购买更多的卡片;其三,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孩子,集卡这种爱好是他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在没有违反法律与道德的前提下,兴趣爱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集卡这种爱好本身确实无可厚非,但如今,集卡这种行为已经变得没那么纯粹。首先,是集卡的赌博性质变大了。很多卡片和“抽盲盒”“直播拆卡”联系在一起,一些主播利用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对于金钱的认识和消费观念尚未健全,更容易深陷其中的特点,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直播玩法”诱导他们进行消费。很多孩子因此沉迷其中,甚至偷偷用家长的手机进行消费,消费额度数以万计。待家长发现后进行申斥,直播平台又会用“商家在下单界面已经提醒过只有成年人才能下单,而且盲盒产品拆开不退不换”的理由进行搪塞。更有甚者,某些直播间还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其次,集卡中产生的某些心理和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很多卡片会根据稀有度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获得更稀有卡片的孩子们,难免会与其他人进行攀比,并产生优越感,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很多卡牌会因为稀有而被炒至天价,为了获得这些卡牌,孩子们会将自己的钱财悉数投入,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此外,某些卡片本身也存在问题,例如文章开头所说的“烟卡”。众所周知,吸烟和二手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尽管玩“烟卡”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会吸烟,但是,对烟的种类耳熟能详的孩子们,有可能更容易走上吸烟的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然而,一些学校周边的文具店、玩具店等擅自将带有商标的烟盒进行印刷销售,这显然属于违法行为。

  那么,家长、学校、社会可以做些什么,来让孩子们转移注意力,远离沉迷集卡、抽卡上瘾带来的危害呢?

  对家长来说,一味批评制止是不可取的,不仅无法让孩子转变兴趣,还很有可能令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伤害孩子的心灵。家长可以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多包容、陪伴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帮助他们培养更多其他的兴趣爱好。

  学校和相关机构则可以尝试开发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的卡片替代“烟卡”等性质不佳的卡片,例如四大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卡片等,既能降低“烟卡”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又能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名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展开专项检查,对向未成年人兜售“烟卡”的学校周边商店进行处罚;卡游公司和直播平台应当出台管理措施,要求主播规范直播行为,售卖商品时对下单人的身份进行核查,防止未成年人在直播间抽卡。

  相信在未来,家长、学校、有关部门、相关平台能够携起手来、形成合力,让孩子们不再沉迷集卡、抽卡上瘾,培养更多的、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希望他们收集的一张张卡片,可以成为童年的美好回忆,而非被有心之人利用的赚钱工具。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