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看市中·振兴④ | 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

2024-05-11 19:52: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孔雪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市中区紧紧围绕抓党建促振兴,在顶层设计、队伍引领、基层基础、机制保障上下实功,推动资源整合、持续夯基筑垒、释放活力动能,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融合共进,将一盘散沙拧成一股紧绳,以组织的力量托起了振兴的希望。

  以学促干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近日,在陡沟街道大庙屯村会议室内,“80后”党员祭友谊发表了自己学习《坚持人民至上》一文的感想。学习结束后,身为党小组组长,他又来到86岁老党员祭连新家中,向老人传达学习内容和精神,确保每一位党员在学习路上“不缺课、不漏学、不掉队”。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市中区在全区农村党组织建立“固定学习日”制度,并将每月10日、20日确定为固定学习时间,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党组织全体党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村级后备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等集中学习。

  “原来,学习时间不固定,制度也不够完善,党员参加集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祭友谊介绍,党员固定学习日制度确定后,村里根据大部分党员的意见,将学习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并在党员活动室集中展示党员参加会议、学习和志愿活动的情况,极大调动了党员的学习热情。“目前,党员的到会率基本都在90%以上。”

  通过学习,祭友谊直言“思想和行动上都得到了升华”。“村村通”项目实施期间,他主动捐出善款,帮助翻新了村里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我的父辈就曾经出资帮助村里修了路。”祭友谊介绍,近年来,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作为一名党员,我也想为村里的发展尽一份力。”

  除了固定学习日,近年来,市中区还积极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外出示范+街道轮训”等方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对454名村干部和35名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培训。同时,组建“头雁领航团”、开设“雏雁论坛”,将12名优秀村书记纳入“领航团”成员讲经验、教办法,带动乡村振兴工作专员、村后备人才等“雏雁”集中学习、互促提升。目前,已开展活动6次、覆盖110人次。学习成为常态化,有效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组织联建 探索抱团发展“最优解”

  学习是党员不断提升、进步的手段, 更是孩子开启美好明天的“钥匙”。在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瓦峪沟村,每逢周五,村里的围山书社就会“给孩子们亮起一盏读书的灯”。

  “在联合党委的支持下,我们村在原有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打造了一馆、一站、两厅、六室等具有瓦峪特色的党建活动阵地,向村民和周边企业开放。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了党员群众的服务站。”瓦峪沟村乡村振兴专员支珍珍自豪地说。

  支珍珍所说的“联合党委”,是十六里河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融合石崮、石匣、瓦峪三个村党支部以及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成立的“1+3+N”乡村振兴联合党委。“联合党委成立之后,实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周组织联合党委委员协商议事,共谋发展,实现了区域大事共商、各村难事共议。”支珍珍说道。

  如今,在联合党委的引领下,瓦峪村“红荷包杏”产业生机勃勃,石匣村的“蒸食大枣”一步步打开市场,带动了周边20000余农户增产增收;在猪圈上建起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石崮沟村合作社正在进军电商产业,带领更多村民“云致富”。不仅如此,玉符河文化旅游节、南山水乡农民丰收节、四季村晚、露营节、植树节、登山节等活动的持续开展,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掀起了一波乡村旅游热。

  “下一步,我们还要依托联合党委,打造一个以乡村民宿为支撑点的文旅小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石崮沟村第一书记邓延明说道。

  人才回引 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

  致富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党家街道相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健的梦想。

  回村任职以来,孙文健带领村“两委”把准合作社、研学、文旅三个着力点,通过“合作社+基地+文旅+电商+农户”抱团发展模式,带领党支部牵头成立济南金穗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家蜂蜜、网红蛋糕等产品,并搭建玉水源乡矿泉水生产基地,不断提升“造血”能力;建设日光温室采摘大棚,打造研学实践平台,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7万元;盘活村内52处闲置宅基地资源,积极对接企业,计划打造乡村民宿,助力“党建+‘农文旅’”融合推进……

  “村集体经济连年翻番,多亏了玉符泉源联合党委的大力支持。”一路走来,孙文健感慨颇深。

  此前,党家街道按照全区试点建设党建联合体的整体部署规划,整合沿岸土屋、相家、宅科、西渴马东、寨而头5村优势资源,按照党建引领、共商共建、共谋发展的工作思路组建玉符泉源联合党委,形成“街道党工委——联合党委——村党组织”三级组织架构,探索实践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工作,托起乡村振兴梦。

  “综合党委成立以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配强头雁队伍。”联合党委书记李光麦介绍,前几年,相家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因病去世,村里没了带头人。为此,联合党委及时启动“红色暖流”在外党员人才回引工作机制,积极吸纳思维活跃且阅历丰富的孙文健回村任职,并依托“头雁论坛”“头雁培育基地”等平台,不断加强对联合党委内党员干部的培育。

  有了组织保障、人才支撑,各村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农家乐、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直升机观光旅游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土屋”、古韵“相家”、产业“西东”、绿色“宅科”、自然“寨而头”等村的名号不断叫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碧水盈盈的玉符河真正成了一条“文化河”“富民河”“振兴河”。

  机制创新 蹚出强村富民“幸福路”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近年来,市中区建立“1+1+N”机制,探索创新“资产经营”“土地运营”“产业带动”“物业租赁”“服务创收”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五种模式”,把抓党建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通过建好政策、建强队伍,实现党建带路、政策铺路、人才引路,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春和景明,党家街道土屋村的“富锶芦笋”芦笋迎来丰收。“此前,土屋村党组织领办创建了‘金土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200余亩,引导种植富锶芦笋。全年亩产量达1500斤、亩收入5000余元,增产又增收。”土屋村党支部书记佘文松笑道。

  在陡沟街道新平村,一座座现代化农业大棚,撑起了产业振兴的希望。从育种育苗、防病除害、水肥一体化,到走向市场,每一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都走在前列。得益于村党组织的积极引领,“新平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畅销品牌,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在兴隆街道钅广村,采摘基地、共享菜园引来不少游客,“我们不再守着金山啃窝头了,资源整合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村里走出了发展的新路子。”兴隆街道钅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树林介绍,近年来,依托“党支部带头”,钅广村整合村庄资源、挖掘农旅优势,带领村民走上了“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此外,小庄村“采摘+旅游”、仁里村“多肉王国”等优质增收项目蓬勃发展,侯家村黑山羊、义和庄村兰花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一个个“红色带头人”、一座座基层“战斗堡垒”,正带领着一个个乡村、一户户村民走上“一村一业一品”的致富大道。烈烈党旗,正高高飘扬在市中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通讯员 孔雪)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