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让我终生难忘

2022-06-29 15:35:5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德椿

  我是1992年12月16日到宁津县任县委书记。1995年3月21日调离宁津县到齐河县任职。在宁津工作了2年多。尽管时间不算长,却是我人生履历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虽然离开宁津多年,但脑海中时常浮现出和我一起团结合作、同甘共苦、干事创业的县党政班子中每个同志的亲切面容,奋发向上、敢于拼搏、不怕吃苦的全县各级干部,勤劳诚实、善良智慧、淳朴可敬的人民群众,以及我离任时宁津几千人自发送别的激动场面……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记忆犹新,让我难以忘怀。

  肩负着信任和重托,赴任宁津县

  去宁津工作之前我在德州行署工作,任德州行署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这期间我在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挂职一年多。因工作需要和经组织考察,组织上打算对我工作进行调整。时任行署专员的杨传堂同志代表地委亲自找我谈话,告知我地委已经开会研究,拟对我工作进行调整,有四个岗位供我选择:一是去省统计局(省商调函已发);二是去地委任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三是去宁津县任县委书记;第四还是留在行署政府办公室。当时杨专员讲宁津县因为班子不团结等原因,人代会迟迟开不起来,目前是全区11个县市中唯一没有召开人代会的县。地委决定从外部选派干部加强宁津班子,考虑我去比较合适。杨专员还着重强调,去宁津要打“长谱”,必须在宁津吃住,不能来回跑、不能当“走读官”。杨专员给我一天的时间,让我考虑好了再作答复。专员亲自找我谈话,既讲了工作的需要和重要性,又给了我选择的空间和时间,使我倍感领导的信任和重托。回去后,我反复思考,地委、行署领导这么信任和重视,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被党培养成一名大学生、一名国家干部,党和组织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而且自己年龄又不大,身体也好,正是干事业、挑重担的时候。再者在县里工作更能锻炼人,工作更充实,更能直接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第二天,我就找到领导,主动请缨去宁津县,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领导对我的选择表示满意,这样我就到宁津任职了。

  全面调查熟悉县情,取得工作主动权

  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去宁津之前,我努力做足功课,通过各种方式请师问教、调查研究,以便对宁津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如何干好县委书记做到心中有数。我通过走访在德州地委、行署工作的宁津籍领导、同事和学习宁津县志,了解到宁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荟萃。宁津从战国时期已经建县,至今已有2270年的历史,县内出土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汉代墓葬陶楼,有始建于唐代的李满碧霞祠和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长官清真寺,有600多年历史的奇异之树——杨抱槐。这里有闻名全国的三大传统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杂技艺术、蟋蟀文化、美食文化、家具文化、文学书画、剪纸艺术等异彩纷呈,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家,家喻户晓的《大刀记》作者郭澄清就是宁津人。

  我还了解到,宁津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国内民主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了杜子孚、李永安、马振华等很多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红军上将肖华同志曾带领部队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在中国军史上有一支整建制由渤海地区翻身农民组成的渤海军区教导旅,也是我军唯一支从祖国版图的最东头打到最西头的“铁军”,其中大部分是宁津籍人,这支部队后来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几十年来一直战斗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第一线,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宁津县历史上手工业起步早,基础好,五金、纺织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起步,素有“工艺地毯之乡”和“小五金之乡”等美誉。同时,我专门拜访了地委行署老领导和有关县委书记,虚心学习他们的执政经验。通过各种方式,使我对宁津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县委书记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艰巨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组织开好人代会,顺利进行换届选举

  开好人代会,是宁津县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前期由于班子不团结、经济上不去、工资发不出去,干部队伍中分歧很大,抵触情绪不少。我去宁津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筹备、召开县人代会,搞好换届选举,在这次大会上要选好新一届人大、政府班子。人事调整一向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进行干部调整关系到今后宁津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也是一个树新风、扬正气、引领全局、取信于民的大问题。

  为保证人代会顺利召开,我和县委副书记李光仁(他是地委从科委派去任县长的)密切配合、周密布局,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以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四大精神为指导,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省委、地委行署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召开人代会的重要意义,与党中央及省委、地委保持高度一致。引导大家讲团结,顾大局,不“翻烧饼”,不算老账。教育广大干部,从改革开放大局出发,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选好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二是严肃换届纪律,县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干部严格遵守换届纪律,严禁拉帮结派、严禁拉票贿选、严禁跑官要官。三是在选拔调整干部中,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严格按照干部选拔标准、选拔程序进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泛征求基层意见。

  我自己多次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与在职干部谈心,征求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注意倾听“老革命”、老干部们的呼声和建议。在地委、行署的有力指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县人代会1993年1月12日顺利召开,选出了一个群众满意的领导班子,为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习大讨论,达成共识更新观念

  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就不可能有四十年的大发展、大飞跃。这在现在看来是顺理成章,但在当时可是颇费周折、困难重重。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县市,概无例外。抓住机遇,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赶上和超过先进县市,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正如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指出的“讲经验,这是一条根本性的经验,讲教训,也是一条带根本性的教训。要改变面貌,首先要改变思想面貌、换脑筋”。因此,必须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做文章。

  1993年,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更快更好发展经济的大讨论”,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换脑筋方面的差距。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放开手脚,才能冲破计划经济下的旧框框,才能有新思路、大思路。新思路,就是改革开放的思路、市场经济的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思路。思路就是财富,思路对头了,没有钱可以筹措到钱,有了钱会把事情办得更好。大思路,就是不就事论事,要有战略眼光,从宏观上想问题、做决策。一个县、一个乡、一个部门的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目标,任期内计划办几件大事和实事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应该看到,宁津县还有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只要加以引导和发挥,更快更好地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当时召开的全县万人大会上,我对大家讲:宁津要振兴,人民要想富,别无选择,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县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条条框框,背水一战,抓住难得的机遇,铺下身子真抓实干,使宁津县经济尽快登上新台阶。

  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县委引导大家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放思想。一是标准问题,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要放开手脚,敢想敢干。二是观念问题,要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自我封闭的小天地。自己跟自己比,成绩不小,但横向一比,差距不小,一年快不算快,要改变欠发达的状况,必须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发展慢了就是落后,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各级干部都要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积极地参与市场经济,服务于市场经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解放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全县上下谋开发、求发展的积极性空气高涨,再也不怕割什么“资本主义尾巴”了,都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民营经济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管齐下,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

  宁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边沿,在历史上属于欠发达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大项目,乡镇企业刚刚起步,仅仅依靠农业维持开支,财政非常困难。上任初我从财政局了解到,全县干部已经欠发3个月工资。不吃饭怎么工作?困难再大,上靠组织、下靠群众,办法总是会有的。我便直接向杨传堂专员和许红峰常务副专员汇报了这一情况。领导非常重视,许专员代表地委、行署亲自到宁津现场调度、协调,帮助筹集资金,补齐了欠发工资,解除了全县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

  发展经济,选准突破口很重要。我和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一起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以及德州地委、行署召开的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会议精神,认真分析了宁津乡镇企业形势,联系实际挖掘潜力和优势,扬长避短。宁津历史上就有“纺织之乡”、“小炉匠之乡”的美誉,五金、纺织等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起步,经过多年发展,在各方面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宁津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前几年上了一些面粉、食品、酱菜加工、小纺织、小编织、造纸等项目,农副产品资源得到了较好利用。县里引进了一些技术、人才、项目,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总体来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四少一低”,即投入少、有规模的企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拳头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不解放,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放不开手脚,不敢想大的、干大的;二是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总体素质差;三是销售力量弱,销售组织和人员都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到1992年,宁津县经济的发展速度退居到全地区倒数第一位,实现利税下降到第七位,乡镇企业从发展速度和效益上都远远落后于先进县市,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加倍努力赶超。

  在实践中,我和县里的同志们体会到,宁津县要加快发展,必须要走出去。内部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各级的关心和支持。人家浙江人靠“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跑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干出了闻名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龙头企业。我想,为了宁津的开放发展,就得放开眼界走出去。我带队多次去北京,到省、地区寻求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为了获得政策上的优惠,向省政府积极争取把宁津列为全省改革开放试点县,以利于引进项目和资金。这期间,我专门跑到省政府,恳请李春亭省长到宁津县检查指导,并申请把宁津列为全省改革开放试点县的理由一一汇报。李省长到德州公务的同时,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到宁津检查指导,对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要继续抓大放小,既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也要下功夫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当天中午,我把县招待所的师傅专门带到德州宾馆当场制作了正宗的大柳面,李省长和随行人员用后赞不绝口,并说:大柳面很有特色,希望大柳面走出去。

  1994年,宁津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改革开放试点县。这期间,我还专程去济南邀请当时的省委马仲才副书记(他在德州曾任地委书记)来参加宁津蟋蟀文化节。他拨冗前来,并对宁津发展给予有力指导,使大家备受鼓舞。文化节上,宁津县产的蟋蟀销售到了天津、上海和香港等地,有的蟋蟀一只甚至能卖到两万多元。

  作为改革开放试点县的配套措施,省二轻厅帮扶宁津县,安丘市做为东部强县与宁津结成对子,在思路、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为加快宁津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经验,为宁津县加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县里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当时的河北白沟是全国小商品集产地,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市场—商场—工厂即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市场到商场、由商场到工厂的两次跨越,延伸了产业链,培育了产业集群,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组织全县中层以上干部去参观学习,受益匪浅。记得那次参观是起早出发,路上我和大家在街边小摊上一起吃早餐。当时县工商局局长杨福州同志对我说:“王书记,我们以前多次出去参观学习,在小摊上吃饭这还是第一次。”我说,这样和老百姓一样,更踏实。

  广开渠道打好“亲情牌”。宁津有很多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工作的老乡,当时天津市委秘书长、青岛外贸总经理、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郝福照等都是宁津人,我们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人脉优势,通过各种渠道专门去拜访和汇报工作。他们对家乡发展都很热心,在各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当时的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也是宁津人,我和县长专门到济南向他汇报。在他的热情安排下,我们向省财政厅厅长黄克华同志(后任副省长)当面汇报了宁津情况。事后根据省改革开放试点县有关优惠政策,省财政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和扶持。

  抓好典型带动。记得当时发展经济苗头好的有时集镇的纺织配件、常洼乡的胶合板、柴胡店的电梯配件等,县里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并给予表彰奖励,发动各乡镇去参观学习,有效地带动了各乡镇的发展。

  稳定干部队伍。在干部调整上,县委明确提出,重思想作风建设,一切向前看,干部队伍保持稳定,让大家安心工作。今后对干部的提拔重用主要看政绩、看真抓实干,不搞一刀切。县广播局在宣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广播工作在全省、全市都是先进,局长李玉普同志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有县副食品公司经理田金明同志,勤勤恳恳、工作出色。这两位同志年龄虽然大一些,我在大会上表扬他们,提出干得好不受年龄限制。散会后他们找到我,说县委这样信任和重视,今后更要挺直腰杆加倍努力工作。实践证明,这两位同志一直干得很好,发挥了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全县其他同志。

  在宁津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宁津县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每个乡镇都有了特色产业,比如城关、小店的家具、柴胡店的电梯配件、时集的纺织配件、常洼的胶合板、保店的驴肉加工、张大庄的棉花加工等等,全县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可喜局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宁津县的经济发展由全地区倒数第二上升到全地区第五位,群众的收入增加了,居民人均储蓄列全地区第一。宁津的工作得到了省、地区领导的肯定。全地区乡镇企业现场会在宁津召开,时任地委书记张惠来同志到会讲话,对宁津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地区推广。

  推进民生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宁津县属于德州边缘县,交通、通讯、用水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全县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作为民生工程来推进。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通过争取省、地区支持、县内改革挖潜,以工化帐,改造了临南路、宁吴路、宁德路,拓宽了宁津到张大庄路,拓宽改造了县城中心大街,县城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打通了乡间“断头路”,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经济交往。

  宁津县处于引用黄河水下游,用水淡季还能引点水,一到用水旺季,往往最需要用水的时候根本引不到水。县城居民吃深井的水,水质不好,含氟量高,群众患氟斑牙病的很多,伴随着心脏病、高血压发病率也很高。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不是称职的县委书记,要下决心想办法解决。经过调研和走访,集思广益,我们确定了走“以井保丰、以河补源、丰蓄枯用”的治水之路。小店乡那里有一片洼地,考虑在那里建一座水库。但建水库,资金是个大问题。

  这期间,经过我和同志们的多次汇报和争取,宋法棠副省长根据省府办公厅提供的材料和情况,高兴地把宁津县作为他的工作的联系点。我们到济南直接向他汇报,向有关部门求助。宋省长了解宁津实际情况后很同情,表示这是关系扶贫和民生的大事,宁津也是他的联系点,应该给予支持。随后他亲自带领省财政、计委、水利等部门,到宁津实地调研并召开现场会,根据有关政策当场拍板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指导,同时提出财政部、水利部有这方面的扶持资金,可通过省府办公厅拟文向上汇报争取。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天宋省长在县招待所住下,晚上要跟济南通个长途电话,却打不出去(当时还没有手机)。第二天宋省长对我说,看来宁津县确实欠发达,通讯条件也跟不上,我来的路上也不好走,你的担子不轻啊!

  现场办公会后,为尽快拿到正式批复文件,我要求县里有关部门立即跟上后续工作。时任县计委主任的李世民同志和县水利局同志专门赶去省城。当时还没有高速路,他们到省政府办公厅已经是晚上,早就过了下班时间。由于我们提前打电话作了预约,省府办公厅的同志一直在办公室等候他们。在办公厅拿到文件后,他们又连夜赶往北京。那时路不好走,车开了七八个小时,赶到财政部已是第二天凌晨。正值寒冬季节,他们冒着严寒在财政部门口足足等了三个小时,直到财政部早晨上班,才能够进入办公室汇报工作。这种干事创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财政部有关领导,批文很快地得到批复,扶持资金也按期到达。我在全县大会上表扬他们说,有这样的同志,这样的忘我精神,这种勇于打拼的干劲,宁津的经济还怕上不去吗?

  他们的干劲和精神在全县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经多方共同努力,1994年9月小店水库动工建设,1995年10月建成蓄水,初步设计库容150万立方米,年调蓄水量600万立方米,占地1014.8亩,解决了城区居民吃水问题,也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旱涝保收的粮田得到了扩大。

  深爱这片土地,心系第二故乡

  宁津是我永远难忘的第二故乡,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和眷恋。那里有土地的真实、民风的朴实、奋斗的足迹、团结和友谊。虽然离别宁津二十多年了,时间越长,感受越深:县委书记旧时属七品芝麻官,虽然级别不高,职位不重,但是责任重,公权大、风险也大,全县上下许多双眼睛时刻盯着你的一言一行。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县委书记,首先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一言一行做表率,这样才有发言权、有号召力。公生明,廉生威。在宁津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基本做到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我在全县大会上公开宣布,从自身做起,廉洁奉公,不吃请、不受贿。若发现,大家可以把我从宁津县轰出去,也可以直接向上级举报。我说到了也做到了。在宁津,我一直住在前两任书记都住过的十几年的旧房子里,县里分管行政的同志要给我新盖宿舍,我拒绝了,吃住也都是在自己家里,出差都坚持住招待所里的标准间,从未住过套间。县委一辆奥迪车被原县委书记带走了,我乘坐一辆车扶手都坏了的桑塔纳旧车。当时县长的车况好一些,他提出要与我换车,我没同意。县财政要申请买辆新车,我说县财政困难也未同意。后来杨传堂专员知道了,从工作和安全角度考虑,就让地区财政出钱买了一辆奥迪车作为我的公务车。新春佳节,国人团聚喜庆的日子,每年我都是坚持大年初一在县里和大家一起团拜,然后当天再和夫人一起回烟台农村老家,陪80多岁的老母亲吃大年初一年夜饭,陪老人两天,接着就赶回宁津。县里有请客送礼的,我都以各种方式一一谢绝。县委党校时任校长董宣勋同志为人正直开明、敢于直言,曾经编了一首顺口溜在群众中传颂:“宁津来了王青天,公正廉明写新篇……”

  作为县委书记,必须带头真抓实干,勇于担当。根据中央精神,省地委部署1993年要进行机构改革,乡镇合并。宁津44万人口却有24个乡镇,当时计划撤销14个,只保留10个乡镇,撤并数在全区最多。因牵涉到属地划分、传统习俗、经济利益、干部安排等方面,困难重重,风险不小,当时不少干部群众有抵触情绪。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我带头深入第一线,包乡进村,做好宣传发动,反复细致地做好干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县委、县府班子成员也纷纷带队深入第一线,勇挑重担,直面困难。由于政策宣传到边,思想工作做到人头、做得细致,全县上下形成合力,从而确保改革合并任务顺利完成,全县没有一个上访的和闹事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出政绩,团结出干部。作为县委书记,一班之长,单枪匹马不行,必须团结全班人,调动全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整个班子要团结一心,首先书记、县长要搞好团结。大事、重要议题,我都事先与县长通气商量,达成共识,然后再拿到常委会研究议定。有的县里班子闹矛盾的,多数是书记、县长不团结造成的。1995年县级换届,地委组织部干部科长李希信(现为农业厅厅长)带队考察宁津班子,在反馈考察结果的时候说,综合全地区考察结果,宁津县这一届班子在11个县市中是民主评议最好的,也是最团结的班子。随后我调往齐河县任县委书记,县长李广仁同志任书记,李世民调往陵县任副县长(后为县委书记),其他许多干部也得到了提拔重用。

  现在,我虽然离开宁津,那些风雨同舟的战友和同事、那些共同奋斗的日日夜夜依然历历在目。我永远忘不了我离开宁津的那天上午,几千人自发送行,依依惜别。那场面使我备受感动、终生难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乡亲’送我情。”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孙立华同志当时对我说:“王书记,这么感人的场面该请县电视台来录个像,这是我的失误啊……”

  宁津县是我珍爱的第二故乡,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和眷念。我如今已退休在家,但是电视、报纸上关于宁津的报道,我都仔细观看和阅读,为宁津的发展腾飞祝愿点赞。正如诗人艾青所写:“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无论何时何地,我会发自内心地说,我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这片土地上的事业,我的心与宁津紧紧相连。我在宁津虽然未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为百姓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面对组织的关怀和宁津人民的厚爱,晚年,我也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和可能,继续关心支持和祝福宁津,报答我深爱着的第二故乡。(作者:王德椿)

初审编辑:张帆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