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近期频频出现 预警体系建设备受关注

2021-07-29 07:59:53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李云舒 管筱璞

  宁可十防九空 不可失防万一

  豫州大地的暴雨,牵动全国人民的心。而7月20日发生在郑州的极端强降雨,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应对天灾,我们可以提前做些什么?

  针对近期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等现象,预警体系建设的问题备受关注。7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强调,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面对极端天气,必须杜绝侥幸心理,千方百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罕见暴雨致郑州地铁14人遇难,多部门下发紧急通知或召开会议部署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工作

  郑州正在从暴雨中恢复过来,随着积水退去,市民的生活重归正轨。不过,回想起7月20日那场罕见的暴雨,许多人仍心有余悸。

  暴雨并非毫无预警。7月19日、7月20日,郑州市气象台连续发布多条暴雨红色预警信息。根据中国气象局官网科普,暴雨红色预警是暴雨预警信号中最严重的级别,意味着“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根据防御指南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同时做好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这些预警信息并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在郑州市民秦亚露看来,夏季暴雨早已习以为常。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在7月19日收到过市政府发来的防汛警示短信,要求减少外出或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通过桥涵、隧道、积水路段不冒险涉水等,不过大家都觉得“这是常有的事儿”。7月20日早晨,她还在朋友圈发了张大雨如注的照片,配文“这个夏天已经淋了四次雨了,人是无所谓,只是又报废了一双鞋”。

  然而,雨越下越大。中午12时左右,秦亚露再次收到短信提示,称未来3小时内降水持续,累积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提示市民注意防范。她所关注的“郑州气象”微博也连续发布多条视频,指导市民正确应对暴雨天气。

  暴雨在当天下午达到峰值。据郑州气象观测站数据,16时到17时,当地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当日17时,郑州启动最高等级的防汛Ⅰ级应急响应,不少人也收到了提前下班的通知。然而,晚高峰加上迅速上涨的积水,让回家的人举步维艰。更令人揪心的是,一列行驶的地铁也在积水倒灌中停运,数百人被困隧道。

  据郑州官方通报的初步原因,当时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现象,18时许,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造成郑州地铁5号线一列车在沙口路站—海滩寺站区间内迫停,500余名乘客被困。经全力施救,仍有14名乘客不幸遇难。

  7月2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防汛工作。通知指出,运营单位要充分汲取近期发生的雨水倒灌事件教训,进一步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对超设计暴雨强度等非常规情况要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

  近日召开的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专题视频会议指出,要以强烈的底线思维落实地铁防汛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地方领导责任、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措施,遇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危及运营安全,地铁运营单位要依法果断处置,按规定暂停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网的运营,及时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并报告地铁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预警发出后,应急响应措施更为重要

  这场罕见的暴雨刷新了多个历史记录,是毫无疑问的天灾。“这场暴雨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我相信情况都跟郑州差不多,但如果应对及时,有可能损失会减少。”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黄国如表示。

  2010年12月,河南省印发《河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指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公安、民政、环保、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铁道、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气象及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相关灾情、险情等信息的实时共享。

  应急预案要求,在预警信息发布后,省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要认真研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有关责任人员应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针对暴雨,应急预案还明确,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对水毁积水路段制定绕行路线,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

  从7月20日当天郑州的情况来看,气象部门确实已经做出了预警,但预警发出后,应急响应措施更为重要。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表示,气象部门连续发布了最高级别的预警,但问题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气象预警的应急机制。河南的洪灾暴露出一些不足,在应急处置的法制上、体制上和运作机制上,“我们需要总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应对特大的超标暴雨,健全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将来如果其他片区出现了特大暴雨,可以大大地降低灾害损失。另外,需要提高普通民众的自救和互救的技能。在关键时刻,极端暴雨导致的灾难性场景,民众容易不知所措,需要他们具备应灾的心理素质,科普一些防灾知识。”城市水利学者、西安理工大学教授侯精明表示。

  加强应急管理,保证高效应急响应,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今年夏季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再次凸显加强灾害预报预警、启动应急响应的重要性。

  7月24日,随着台风“烟花”的逼近,浙江省嘉兴市将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机关干部取消双休,9.26万个微网格的网格员投入工作,全市建筑工地全部停工,港口码头作业全部停止,沿海海塘上的旱闸、通道全部关闭。各级各部门每两小时上报一次防台风工作情况,包括风情、雨情、水情、潮情、人员转移、抢险准备、督查排查、安全生产等。

  “为应对这次台风,应急部门准备了约17万立方米的土方。”嘉兴港区应急响应中心副主任王平介绍,港区总计44家化工企业,超过一半停工,剩余的减负生产。

  据介绍,截至7月26日中午12时30分,嘉兴全市无重大险情和灾情发生,无人员伤亡。随着“烟花”的强度逐渐减弱,7月27日10时30分,该市将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调整为Ⅱ级。

  虽然台风已经过境浙江,但防御依然不能松懈。浙江省应急管理数字与技术中心有关人员介绍,当前浙江仍处于台汛期,台风“烟花”是今年登陆浙江的第一个台风,接下来极有可能有其他台风登陆。

  “城市应急管理不能对自然灾害心存侥幸,低估乃至无视大自然的破坏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

  无论是暴雨、台风,或是可能出现的疫情,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人们无法确切地预测何时何地会发生什么程度的灾害,造成多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保证高效应急响应,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在马亮看来,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和联动是城市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维度之一,要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统筹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地进行应急管理。

  马亮建议,在估计自然灾害的影响时,要做最坏的打算,要有“十防九空”的勇气和决心,最大限度地考虑危机的波及面和影响力,避免心存侥幸而酿成大祸。“要知道哪怕是因为错报误报而导致的虚惊一场,也是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难得的实战演练。”

  “城市的安全风险现在主要特征是不确定,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不知道以什么形式来,那怎么办?通过对郑州这次暴雨的复盘,应当吸取教训,把应急预案不断完善起来。当然我们有一个思想很清楚,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表示。

  当前人类社会面对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加,不断警示我国必须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不断考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

  2019年底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面对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警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大量研究已证实,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当前人类社会面对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加强和改善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既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也体现了各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程度。”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表示。

  面对突发灾害,及时预警与启动响应至关重要。7月12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北京市防汛指挥部连发预警,建议全市不涉及城市运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12日可以采取弹性上班方式或错峰上下班,以确保安全。北京市交通委、北京电力等多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气象、水务、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强滚动联合会商、风险研判,实行24小时滚动预测预报。

  据统计,7月11日18时至13日6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14.2毫米。在红色预警的“连番轰炸”下,这个雨量或许没有达到市民的“想象”,许多市民还在社交平台上转发起了各种段子,但大家内心深处都了解,未雨绸缪这件事,怎么做也不嫌多。

  “宁可做足了准备却雨量级别不够,也绝对不能在汛情最厉害的‘七下八上’期间,带着侥幸心理降低防汛要求。”北京市防汛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常态时期做好防灾,特别是要对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关键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演练,对应对突发灾害而言十分重要。“比如,医院、学校等单位的电力保障是最高级的,备用电源也要在紧急时刻能够派上用场。如果这些最需要保障和确保万无一失的环节得不到保障,那么城市应急管理就无从谈起。”马亮表示。

  马亮认为,政府要及时精准地向公众提供应急管理信息,使公众能够做到防范自救。“例如,普通民众对于降雨量多大会带来危险往往缺乏理性判断,也很难判断不同来源的信息可靠性。相对来说,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进行沟通,更有助于让人们搞清楚状况并采取必要行动。”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天灾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李云舒 管筱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