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谢玮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敲打声不绝于耳,点焊味萦绕鼻尖,这里是济南重工盾构机生产车间,更是助力济南市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崛起的地方。
走进车间内部,直径6.68米的圆形刀盘平躺在地,像一轮巨大的太阳。不远处电花闪烁,3名工人正站在前盾部件上进行中心环的焊接工作。数月通力合作后,一只能在地底穿行、碾碎一切沙土岩石的钢铁巨兽——盾构机,就可以见到天日了。
交通之于城市,正如血液之于身体。从2019年1月1日地铁1号线正式试运行,到2021年3月26日连接济南东西城区、实现与地铁1号线、3号线换乘的2号线开始初期运营,济南地铁已经走过了两年的风雨历程。在追逐“地铁梦”的征途中,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无疑是最重要的那股力量支撑。其背后依托的,不仅仅是拥有着一家与祖国同龄的老牌国企——济南重工,更为关键的是,始终坚持同心多元做强“地铁+”的轨道交通集团,正逐步汲取“多路血液”建链、强链、补链,助推济南随着城市骨架的快速生长,展现出疾速奔进的“新济南速度”。
济南轨道交通控配中心
济南轨道交通管片制造基地
新与旧:
老国企闯新路,3次“蝶变”造出“国之重器”
机场路东侧,组装车间内,两台用于贵阳轨道交通建设的盾构机已经安装完毕等待验收。巨大的橘黄色刀盘屹立在头部,需仰视才可以看到全貌。
济南重工盾构机组装车间
“每台盾构机造价约5000万元,制造工期6个月,仅刀盘就需要10余名电焊工连续一个多月焊接完成。”2008年前后,济南市首次提出“穿黄隧道”概念,济南重工也正式开始了与盾构机的“亲密接触”。正是这个时候,现任济南重工总经理卢庆亮博士毕业后来到公司工作,对盾构机有了第一次认识。
能钻隧洞吃软土,也能啃硬岩,这样一副“好牙口”,并不是每一种机器都能拥有。
盾构机,是作为一种用盾构法的隧道掘进机。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地层中软土、砂卵石、灰岩交替分布。要想建设地铁,挖掘隧道所需的盾构机必须是“私人订制”,才能确保泉水生态不被破坏。
2016年,山东省首台大直径地铁隧道盾构机下线
时至今日,卢庆亮仍能回想起那一天激动的心情。2016年5月17日,山东省首台大直径地铁隧道盾构机“开拓一号”顺利完成组装调试验收下线,迅速投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王府庄站施工区完成始发。
这是属于济南重工的“高光时刻”。事实上,在转型为隧道施工设备——盾构机生产企业之前,这家拥有着72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42年里几番风雨,几番沉浮,凭借3次华丽转身,屹立发展潮头。
1960年公司新址奠基仪式
20世纪90年代公司大门
始建于1949年,济南重工1955年才改名为山东省工业厅济南铁工厂,后更名济南冶金矿山设备厂、济南重型机械厂,现名济南重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济南重工将产品重心从天井钻机等矿山设备转移到磨机类电力设备,带来了长达10余年的黄金发展期。
到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兼并了多家中小亏损企业,生产经营形势逐渐恶化。2000年,为求破局,济南重工明确了磨机类产品的主导地位,并经历了由“传统磨机”到“脱硫磨”的升级创新。可以说,这一新产品的成功研发,为济南重工再次注入了新生机。
济南重工制造的脱硫磨煤机
第三次“蝶变”,当属盾构机的制造。如今从济南重工走出去的每一台盾构机,都长着一副“铁齿铜牙”。
为济南地铁一期的三条线提供36台盾构机制造,为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提供了近40台盾构机的制造与租赁服务......从2008年至今,10余年来,济南重工盾构机的发展终于实现了自主国产化。向全国输送“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企业举全员之力攻坚克难,一次次破解制造技术难关的孜孜不倦追求。
融与通:
先融入再共通,“同心多元”才能做强“地铁+”
2020年初,为整合济南市轨道交通产业资源,济南重工整体划归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企业重组。
从济南市的高度来看,这是一盘降低成本,盘活资源的大棋。济南重工也如被期望的那样,一年来,公司隧道掘进系列产品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类型不断扩展,不但满足济南建设需求,还开拓出国内大市场。
济南重工盾构机生产车间
而在重组之初,老国企的管理、文化、市场、技术等方面要想一点一点融合进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实现优势互补后的高质量发展,着实是一项不小的难题。
2013年12月25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由济南市政府管理、市财政出资设立。7年多的时间,集团全力完成了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和2号线的开通运营,保障了济青高铁通车、济莱高铁全面开工等重大任务。
以新带老,如何才能实现双赢?从可持续的视角看待其发展方向,“产业融合”是关键。
提前布局,加快打造地铁产业,济南轨交集团的目标,是通过“同心多元”,做强“地铁+”,形成集地铁设计、建材生产、盾构机生产、管片制造、电缆生产等多链条的轨道交通产业。
只有不停地建链、强链、补链,企业才能够始终保持旺盛活力。轨道交通“四园一区”中的济南轨道交通产业园,便是代表作之一。
“济南重工是轨交集团重组过来的一个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的核心企业。整个产业园选址于济南重工的东侧与北侧,通过产业链的上下延伸,打造济南市轨道交通产业核心区域。”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产业园公司总经理尹振雷介绍,园区主体定位在高端、智慧、绿色与共享,功能定位于科技研发、创新实验、检验检测、智能制造等多类应用,建成后将全方位为入驻企业服务。
深度融入、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作为“四园一区”中第一个落地的园区,济南轨道交通产业园可以说被寄予了深深厚望。
谈及规划进度,尹振雷表示产业园今年将建设开工,预计2023年一期项目建设完成,规划引进2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引进轨交产业上下游企业,填补产业链空白,助推济南市地铁经济版图不断壮大。
3月26日,济南轨道交通2号正式开通初期运营
攻与守:
保泉底线下的突围,从一条线到“四网融合”的大跨越
3月26日,济南轨道交通2号线在万众瞩目中开通初期运营,这条济南东西向的骨干线路,串联起1号线和3号线,形成了“一横两纵”的“H”形运营格局,济南轨交正式从“地铁时代”迈入“换乘时代”。
从无到有,从一纸蓝图到一座座车站主体完工,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再到都市圈国铁干线网、市域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网、中运量轨道交通网的“四网融合”......济南地铁一期工程终于走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旅程”。
在地下呼啸而过的列车,仿佛一条条巨龙,让济南地铁以超速度展示了其成长“热度”。谁能预想到,数年前因泉水使得地铁建设计划一度被搁置的济南,如今摇身一变,“六剑齐发”的二期建设工程已经接力开工。
“自2015年7月16日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以来,济南轨道交通建设就进入了加速建设时代。”总工程师李虎介绍,集团依托济南市对泉水保护60年来的历史资料,依托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划定了泉水的径流区、补给区和敏感区。不断优化研究、科学规划,通过“绕、避、抬、升”的方式,均绕开了泉水敏感区。
“‘绕避’泉水敏感区、‘升抬’地下线路埋深,例如二期建设规划所有的地铁线路,尤其是地铁4号线,就在保泉控制线以上,完全避开了泉水径流的通道。”李虎说。
巨大挑战蕴藏着更大的城市发展机遇,同样处于轨道高速发展时期的济南,二期建设规划159.6公里全面发力,包含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6号线、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6个项目。
未来,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将真正承载起新时代强省会“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
3月6日上午,备受市民关注的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进入正式施工阶段。这条沿经十路贯穿济南东西的大动脉,施工对交通的影响也同样备受关注。“前期我们在经十路所有站点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确保每一个站点都有一套专门的交通纾解方案。”4号线一期工程项目管理部经理石锦江介绍,秉持少挡一天是一天,少拦一米是一米的原则,最大限度不打扰经十路交通的正常运行。
济南重工盾构机刀盘电焊组
创与智:
创造与智造双向赋能,济南“轨道交通格局”再升级
“8个人焊接一个刀盘要40天。”与盾构机“较劲”的这10多年,李世珍舍弃了很多自己的私人时间,她笑称盾构机生产车间是比家还要熟悉的地方。
2020年11月,李世珍荣获全国首届“盾构工匠”荣誉称号,这份不可多得的荣誉,是身为电焊班班长的她,无数次带队蜷缩在仅1平方米的工作空间里,蹲着进行刀盘焊接工作换取来的。
铸造、锻压、焊接,重复拿起放下,日子久了,冰冷的机械零件也被李世珍赋予了温情。
在盾构机部件刀盘和盾体的焊接过程中,她根据图纸研究产品的结构形式,总结提炼出焊接“呼吸融合法”,解决了焊接速度与质量的矛盾;在前盾中心环与隔板焊接过程中,她制作了环形加热工装,把施焊工件表面温度加热到90-110℃后再施焊,解决了中心环开裂的难题。
足以见得,以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着力培养技能和智能“两能”人才,更能有力推动济南市轨交产业的快速发展。
2020年9月4日,由济南轨道交通集团等承办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9届地铁学术交流会在济南召开
为此,济南轨交集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平台,着力科研攻关,以研促产,破解工程难题。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推动建设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初步搭建智慧地铁框架。
以泉水保护工作为例,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开发了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维可视化信息系统。“这一套系统融入了济南60年泉水水文情况,首次刻画出济南城区近2000平方公里的四维地质环境模型,可以分析评价轨道交通周边环境、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布局、优化勘察设计施工、模拟轨道交通建设各阶段对泉水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快速查看突发事件周边的地质环境,保障地铁建设及运营安全。”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部副部长李罡说。
李罡介绍四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另一方面,济南重工也在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校持续在盾构机智能化、无人驾驶、远程监控等方面进行大量科研工作,力求实现盾构机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再到无人驾驶的突破性转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加快项目建设,助力全市投资拉动和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轨道交通二期规划建设实施;大力开展济莱高铁、济阳有轨电车、商河通用机场建设;统筹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园规划建设......作为赋能城市腾飞的新项目、重塑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抓手,如今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正在济南大地上书写、铺陈,改写着这座城市蝶变的“新格局”。
这是济南与国家中心城市的链接,这也是济南现在与未来的对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谢玮
济南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已经近一个月,各个站点的地面道路建设也逐步推进。4月20日,新时报记者在腊山南站的地上道路刘长山路看到,地面道路施工进入北半幅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铺设阶段,将于近期全部建成通车。该路段恢复通车之后,刘长山路全线的“瓶颈路”将全部打[详细]
小麦已长到了膝盖处,一望无际的翠绿色麦田随风轻轻摇摆,生机盎然。2020年初,济阳区作为山东省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开始推广农业生产托管,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等全程“保姆式”服务。[详细]
4月20日,济南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增选玫瑰为济南市市花的议案及说明,表决通过了相关决定,同意增选玫瑰为济南市市花,济南进入“荷谐玫好”双市花时代。[详细]
4月22日上午,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南市“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活动及出行安全保障情况。记者了解到,结合往年同期数据以及近期交通态势特点,预计五一期间,济南市交通流量整体将呈现“三密、两稳、一延迟”的特点。[详细]
4月22日上午,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南市“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活动及出行安全保障情况。记者了解到,五一期间,济南市将举办泉城国际时尚文化旅游节,形成与泉水节相呼应的以时尚文化消费为主的标识性城市节庆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