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工作?总觉得累?小心年底“工作倦怠症”
来源:每日商报 2014-02-19 16:43:00
职业倦怠,这种最初只是特指医护辅助行业员工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的疲怠感,在当下已遍及各个行业。实行“阳光照耀下的体制”,让员工全身心地将心理能量投入工作,尽量少在人际关系等方面消耗精力。
职场新闻秀
商报讯(记者 蒋倩倩) 如果你每月工资10000多元,工作的行业是大学时学的专业,工作也算顺风顺水,已经贷款买了房和车,你会突然想辞职吗?
你是不是犹豫了?可是王先生却打算过完年就辞去工作。王先生的理由很简单:“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做这个工作,没有任何新鲜感。觉得累了,不想做了。”
又到岁末年初,职场变动最为频繁的时候。你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哪怕生病也不想上班”“不愿与人说话,有种消极怠工感”“不停地换工作,却没一个感到舒心的”……如今,职业倦怠感像流感一样,传染给很多人。
职场里的“倦鸟”们
王先生大学学的是营销,毕业后很快就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找到了工作。经过几年的奋斗,已经做到了公司的中高层。因为敬业,他一度成为新进员工的学习典范。因为追求完美,他一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我现在真的不想做了,觉得对工作提不起精神。这个工作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再做这个工作已经不太会有上升空间。有时候,在家的心情还不错,可是一到单位,就觉得心情闷闷的。”王先生已经递交了辞职报告。
陈琳是一家保险(放心保)公司的业务主管。“如果我的业绩不能达到一定的数额,薪水就得不到保障,工作岗位也要受到影响。”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外打拼,5年多来,从未停止过工作,迫于业绩的压力,每天处于焦虑状态。“现在我每晚靠安眠药入睡,不想上班,就想逃避工作。”陈琳说,“我觉得我的厌倦情绪越来越严重了,有时候无缘无故地就会乱发脾气。前两天,我的丈夫已经向我抗议了。”
当前,职场“倦鸟”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职业倦怠,这种最初只是特指医护辅助行业员工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的疲怠感,在当下已遍及各个行业。据了解,目前近50%的职业倦怠者参加工作未满5年。28岁以下人群中,35%出现了职业倦怠感,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停地换工作,有的平均一年半换一个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有几个"倦鸟"跳槽,就会传染并影响其他职员的工作情绪,现在这是企业管理最头痛的事情。”某企业老总感叹道。
你倦怠了吗?
研究发现,有三类人最容易产生职业怠倦。第一类是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努力成为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人,让职业和生活同样光鲜灿烂,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最终成为自身成就的牺牲品。第二类是职业受挫的人。拼死拼活做得最多,升迁的却是别人;干了多年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现在的工作。第三类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新人往往想做得更好,但常常事与愿违,当年轻的理想与冲劲遭到残酷现实结结实实的闷棍后,付出的代价是压抑自己。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职业倦怠症”呢?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会有以下具体表现:1.体能耗竭。“累”是最突出的感受,感觉自己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榨干,生活也在自己的衰弱面前逐渐失去了掌控。2.情感耗竭。感觉当初的热情与活力不再,自己变得刻薄而没有耐心,受伤与脆弱或任何难以承受的感觉最终都变成潜抑的愤怒。3.人际关系淡漠。连倾诉的欲望都没有了,于是在对别人日渐冷漠的同时也一点点“被冷漠”着。4.生活乐趣缺乏。拒绝给自己减负,任何刺激都让已经疲于应付的他们难以承受。5.工作倦怠。无法由衷地付出,而更多是依照责任和承诺行事,与之相随的是无论对工作还是对自己越来越低的满足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选错了职业,但又缺乏改变的勇气。
如果最近你出现了上述的多种症状,那么赶紧调整心态吧。
学会劳逸结合
心理专家介绍,缓解怠倦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有内心目标。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工作,确立目标。当你追求的目标有差距时,我们要把差距转变为动力,把你那个差距变成下一个目标,把大目标化作小目标,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学会劳逸结合。不少出现怠倦的人都是工作狂,生活中只有工作,不会玩。再有趣的工作都是在付出,总有一天要被掏空。最有效的休息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兴趣爱好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过程的快乐,解除目标和结果对我们的诅咒,还能增加我们的成就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从企业来看,管理者首先可根据不同的员工给予不同管理方式。如对喜新厌旧的人,可用轮岗制,让他们体会不同工作的快乐。对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则不要给他们太大压力。其次,实行“阳光照耀下的体制”,让员工全身心地将心理能量投入工作,尽量少在人际关系等方面消耗精力。
责任编辑:王亚男
更多新闻
- 压力大职业倦怠症遍及各行业 专家:做第二也挺好
- 入职十年是坎 两成上班族职业倦怠
- 不想工作?总觉得累?小心年底“工作倦怠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