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下艺术寻宝地图!解锁华侨城“无墙美术馆”

2021-09-03 16:37: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华侨城

  。

  2021Bàng!儿童艺术节“奇妙的旅行——献给孩子的艺术展”之“艺术寻宝”活动

  你知道吗?在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除了有OCAT深圳馆、何香凝美术馆、华·美术馆,其实还有一座“无墙的美术馆”。

  2021年Bàng!儿童艺术节主题展“奇妙的旅行——献给孩子的艺术展”由OCAT深圳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办。主办方为大小朋友准备了一份艺术寻宝地图,凭借这份地图,一起去探索这些历经二十多年积淀、散落在华侨城社区各个公共空间的经典公共艺术作品吧。

  地图上的24件(组)艺术作品均来自华侨城集团、OCAT深圳馆、何香凝美术馆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收藏,其中有不少藏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便在深圳华侨城公共空间中呈现,可以说见证了“无墙的美术馆”的持续成长。

  艺术收藏是推动艺术发展和研究的起点,越是丰富的公共艺术收藏,越是能勾连起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这些艺术作品塑造了“艺术华侨城”的面貌,你或许偶遇过,甚至互动过,也或许未曾留意过。因此,华侨城希望通过这张艺术地图,让更多的大小朋友能够发现许多出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就在我们身边,并以寻宝游戏的方式,带领大小朋友一起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核,创造观众个体与作品之间的故事。

  01《2001年12月12日》

▲ 《2001年12月12日》   顾德新,装置,苹果、金属、水泥   250×250×575cm,2001年,OCAT深圳馆收藏

  艺术家顾德新的创作长期关注材料的属性关系及其转换。《2001年12月12日》这件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根高三米的圆形金属立柱和立柱上一尊镀金的金属苹果,另一部分是散落于金属立柱四周的十吨苹果。金属苹果与新鲜苹果这两种材料的永恒性和易腐性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张力。

  这件作品曾经参加2001年由何香凝美术馆和法国外交部艺术行动协会联合举办的“被移植的现场——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当时的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被作为“艺术施工”现场,十吨新鲜的苹果被放置在大水池中,弥漫着阵阵苹果香气,吸引社区居民前来互动。这件作品成为OCAT深圳馆的永久藏品,概念性地呈现在华侨城公共空间。

  02《戏》

▲ 《戏》   张永和,装置,钢格栅   370×226×226cm,2001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艺术家用极简主义的方法创造出一个与传统戏台同比例大小的抽象戏台,它既是一个空间的雕塑,也是一个建筑的雕塑。艺术家希望它既具有象征的功能,用来满足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又具有实用的功能,成为休闲和玩耍的场所。这件作品同样参加过2001年的“被移植的现场——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

  03《唐诗后著》碑林肆系石碑#26

▲ 《唐诗后著》碑林肆系石碑#26   谷文达,装置,墨玉王青石   190×110×20cm,1993-2005年,OCAT深圳馆收藏

  这件作品原名为《碑林-唐诗后著》之二十六,是艺术家始创作于1989年的“碑林”系列作品之一。基于该系列作品已发展出十大系列的庞大体系,艺术家自2021年开始将该作品正式更名为《唐诗后著》碑林肆系石碑#26。

  《唐诗后著》碑林肆系设计于美国纽约,制作于中国西安碑林石刻工作室。艺术家谷文达移居美国六年之后才产生创作的冲动,他从1993年开始构思、创作和制作,2005年完成,共历时近12年。石碑共50块,每块重约1.3吨。该作品的主碑文“后唐诗”是以原唐诗的英译本的“音译”回译到汉语并组成“后唐诗”。

  04《一立方米》

▲ 《一立方米》   盛海,装置,玻璃、毛皮、植物   100×100×100cm,2006年,OCAT深圳馆收藏

  2003年,艺术家盛海在斯德哥尔摩开始创作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题的“大地诗歌”系列,《一立方米》这件作品是“大地诗歌”系列的一部分。

  艺术家说:“我们的环境是一个由空间、时间、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场,这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每个人都与周边环境和其他人发生着相互的作用。”他将世界看作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因素所构成的系统。一个立方的透明空间建构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这个微小的生态系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05《前置图像—深圳》

▲ 《前置图像—深圳》   姚明峰、王叶子,装置,不锈钢、镜面电镀漆、腐蚀刻   200×140×50cm,2018年,OCAT深圳馆收藏

  “前置图像”来源于德语词Vorbild,原意是模型或典范。德国哲学家、人类学家托马斯马乔(Thomas Macho)在脸部崇拜的语境下,将“Vorbild”定义为“前置图像”,指强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公众人物的脸的图像。

  在深圳OCAT工作室驻地期间,艺术家通过人脸识别、数据可视化编程等方式,将 600多张由市民自主拍摄并存储于公共手机店样机的图像,提取出自拍照的年龄、性别和微表情等信息,再将这些虚拟的数据整合、建模,最终生成一个放置于公共空间的景观雕塑,借此探讨自拍现象以及公共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06《钻出牛角尖》

▲《钻出牛角尖》   林辉华,装置,铁钢丝、铁棒   416×350×212cm,2017年,OCAT深圳馆收藏

  艺术家设计了两条在中间相遇的路线,一条是入口,一条是出口,一进一出给人不会相遇的错觉,如同在奥维多圣帕特里克之井(pozzon di San Patrizio),两条螺旋路径相互之间互不干扰。这件作品是马来西亚籍华裔艺术家林辉华捐赠给OCAT深圳馆的装置作品,如今呈现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邀请观众以一种游戏模式参与其中。

  07《蝙蝠计划》

▲ 《蝙蝠计划》   黄永砅,装置,钢板   860×350×1060cm,2003年,OCAT深圳馆收藏

  《蝙蝠计划》这件作品是艺术家黄永砅为2001年“被移植的现场——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提交的作品,展览的机缘使这件艺术家特别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得以实现。

  这件作品后来成为OCAT成立之初希望打造一个当代艺术的“航空港”和关于“起飞”理念的意象来源:“我们准备如何‘起飞’首先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资源和方法去建造这样一个机场和一架飞机。”《蝙蝠计划》是OCAT深圳馆第一件重要藏品。

  08《风景中的风景》

▲《风景中的风景》   安娜和巴特里克·普瓦赫,装置,铸铁、石头   500x600cm (箭头370cm),2001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这件作品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巨大的铁框、铸铁箭头和一组岩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铁框又框住了其中一部分岩石风景,从而创造了“风景中的风景”。那枚插在花岗岩石上的箭头,就像在一条逐渐消失的线上画了一个点,让观众的视线可以沿着一个方向看去,石头上刻着遗忘,记录着忘却和记忆。这件作品与艺术家组合安娜和巴特克·普瓦赫(Anne and Patrick Poirier)过去的创作一脉相承。

  09《波涛之上·地平线》

▲ 《波涛之上·地平线》   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装置,混凝土   尺寸可变,2001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这件作品由多根涂有不同颜色线条的柱体构成,每根柱子的顶部平面都画有黑白等宽的线条,它们看起来整齐划一,似乎是地平线上的标记。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在深圳实地考察后,结合华侨城生态广场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点进行在地创作的装置作品。

  这些柱子就像“蘑菇”一样,在花园一般的绿地上和树荫下,突然长出来,艺术家用以比喻像“蘑菇”一样冒出来的高层建筑,也暗喻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惊人的生长。

  10《地门2号》

▲ 《地门2号》   傅中望,雕塑装置,钢板、铁锁   600×340cm,1999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在地面凸现出两块钢板,由一把锁将其锁住。谁是开启者?谁是锁闭者?钥匙在哪里?人们无从获知它的已知和未知。

  这件作品的创作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艺术家傅中望大胆地将地球想象成一座宝库,以超级写实的手法铸造了一把巨大的铁锁,希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11《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林一林,装置,水泥墙,树木   2000×800×400cm,2001年,OCAT深圳馆收藏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是关于人类对理想事物的祈盼——划定目标、观望和等待结果。这件作品具有一种可生长和史诗般的特征:在一堵纪念碑式的砖墙结构中间安置了一颗树苗,砖墙正面上方刻有2005年的金属字样。树苗经历生长、繁茂、遭遇台风吹袭而截断和枯萎,现在的墙体上部侧边长出一棵小树,这些都是作品中不可预知的组成部分。

  12《喷泉》

▲《喷泉》   哈迪组合(Radi Designers),雕塑,铸钢、聚氨酯涂料   168×80cm,2000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这件作品的造型源自西方女像柱的传统,在设计上同时借鉴了身披布单的女人形象,以及女像柱支撑的一个小柱头。由于它的复杂性,观众需要围着它转着看。

  此外,哈迪组合希望这件作品拥有观众可以直接接触的特点,而不像一般的雕塑作品那样庞大且不可触及,所以《喷泉》这件作品被设计为1.68米的高度/同时,一股源源不断地从手心中喷出的水,让观众得以直接触摸这件作品,并与作品形成互动。

  13《太极》

▲《太极(转身前动II)》   朱铭,雕塑,青铜   110×110×176cm,1997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 《太极(单鞭I)》   朱铭,雕塑,青铜   94×120×180cm,1994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作品由“单鞭”和“转身前动”两个太极拳姿势组合而成,采用铸铜手法创作。作品主体造型采用抽象的方形构筑,凝重而富动感,充分表达了太极拳以静制动的运动特征。艺术家将东方传统的自然观、生命观以一种现代方式表现出来。

  14《鱼戏浮石》

▲ 《鱼戏浮石》   展望,雕塑,不锈钢、石头   200×300cm,1999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这件作品巧妙地利用了展场中自然环境的湖面,以自然石头为母体,将它“提炼”复制下来而成为浮在水上的不锈钢浮石,湖中有无数游鱼穿梭其中,似在戏仿传统文人意境。静止的自然岩石和游动的人工浮石又象征着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艺术家富于奇想地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平衡、和谐的画面。

  15《衣钵》

▲ 《衣钵》   隋建国,雕塑,铸铁   135×110×90cm,1998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艺术家以解构的方式,运用写实语言,选择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标志的中山装现成物,经过反复提炼和实验,将其塑造为具有高度辨识性的文化艺术纪念碑。

  16《倾斜的苹果》

▲ 《倾斜的苹果》   喻高,雕塑,不锈钢镀钛   200×200×150cm,1999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艺术家希望通过打破物体正常的比例、正常的空间来实现一种抽象的、宏观的视觉效果。如果将这个苹果无限放大,观众看到的将不再是苹果,而是一个浑圆的、闪闪发光的物体和由它而产生的联想,像初升的太阳、巨大的天体或整个宇宙。

  17《行走者》

▲ 《行走者》   王鲁炎,雕塑,金属零件   185×40×90cm,2000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行走者”在同一时刻既前行又后行,既不前行又不后行。“行走者”行进状态极端的不确定性和自相矛盾,使“行走者”对行进方向的全部可能有任意选择的自由。

  18《太阳之源》

▲ 《太阳之源》   菲力浦·金(Phillip King),雕塑,青铜   430×700cm,1999年,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试图展现那些不可能的存在,即太阳根植于土地。作品以青铜材料为主,象征太阳的圆盘表面有两根曲线,如同水面不对称的涟漪,圆周围部分厚薄不均,网状面曲形的铜架似乎将太阳牢牢固定在大地上,坚实的圆形和规则的网状造型形成强烈对比。

  19《230.5°的弧×5》

▲ 《230.5°的弧×5》   贝纳·维尼(Bernar Varnet),雕塑,黑漆卷钢   430×90×410cm,1999年,华侨城集团收藏

  这件作品由五条钢弧构成,它的地面位置处在弧的组织状态和自然的重力原理两者间的逻辑关系之中,表现了人力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张力。艺术家经常以极简造型和大尺幅的作品形成巨大的空间张力和共鸣效果,他的作品是艺术、科学和公共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完美结合。

  20《Everything is ok》

▲ 《Everything is ok》   杨诘苍,装置,霓虹灯、马赛克镶嵌   2018年,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收藏

  涂鸦艺术是一种街头艺术形式,也是年轻人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张扬个性,推陈出新的象征。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变形英文字体和卡通形象配上艳丽的颜色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该涂鸦艺术通过体量的改变使得本来“抒个人之意气”的水墨作品变得荡气回肠,也为创意园区增添了一份素雅的文人气息。

  杨诘苍的作品像书法,又像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一气呵成,意气风发。以“Everything is ok”作为标题,表达出“轻舟已过万重山”般的释怀。霓虹灯和壁画结合,一昼一夜的效果交相辉映。这件作品是传统与当代,文人情怀和消费文化的完美结合。

  21《圆》

▲ 《圆》   周力,装置,综合材料   2017年,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收藏

  这件作品以砖围绕着园区内的一圈相思树林,以老厂区的砖瓦与厂区自然环境结合,艺术家技巧性地揉合厂区的老砖、金属和树木,围成一座圆型花台。这座圆型花台巧妙地象征着历史时空故事在此相遇,一砖一瓦,一片一故事。艺术家希冀此处能成为记忆与情感空间的一方指引,具备着天地方圆的冥思意象。

  22《在还在的时候》

▲ 《在还在的时候》   朱淑宛,装置,铜、铝   2017年,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收藏

  这件作品以OCT-LOFT厂区内的植物生态作为摹本,艺术家以其擅长的金工创作媒材展开对话关系,将生活中采集而来的植物翻铸成金属,就像是真实与虚假的转换,一株株精心翻制的金属植物各具姿态,像是历史结晶一般,被艺术家安置于园区的砖墙角落。随着时间,植物的轮廓会滋生出铜绿,让人透过金属材质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细节与温度。艺术家特意把作品安置于园区内人来人往的阶梯两侧,记录环境与时间的流动,等待有心人的发掘。

  23《双生》

▲ 《双生》   Mr_paper+,壁画   2011年,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收藏

  在2011年举办的OCT-LOFT国际壁画展上,OCT-LOFT以“都市乐园”为主题邀请国际壁画家根据他们对深圳的感受进行创作,部分壁画作品至今依然保留在OCT-LOFT南北区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墙面上。

  作品《双生》凝视着途经的路人,仿佛在问:我是谁?这个世界是否还有另一个自我?作品让人对自我的存在产生更深一层的思考:这个世界上是否会有另一个与“我”一样的人,他/她会拥有怎样的性格和思想,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能否有一天会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24《联结》

▲ 《联结》   Reskate,壁画,乳胶漆   2019年,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收藏

  作品结合深圳的背景故事,以渔网和鱼为创作线索,突出停车场与停车动作之间的关系,即静与动的反差。渔网和鱼的故事,不仅寓意着深圳渔村的起源,还反映着深圳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

初审编辑:高娜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