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第一隧”全线贯通!10月建成通车,最快2.5分钟穿黄

2021-01-25 14:23:1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苑文飒 济南报道

  1月23日,随着“黄河号”盾构机巨大刀盘破土而出,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济南黄河隧道工程西线隧道胜利贯通。至此,“万里黄河第一隧”,我国在建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全线贯通。按照计划,今年10月份隧道建成通车,届时,开车最快4分钟、乘坐地铁2.5分钟可穿越黄河,比绕道济南黄河大桥节约近一小时车程。

  超大盾构首穿地上“悬河” 创造同类隧道施工新记录

  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位于济南城市中轴线上,南接主城区济泺路,北连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工程线路全长4760米,隧道长3890米,其中盾构段长2519米,设计为双管双层,市政道路与轨道交通合建,上层为双向六车道公路,下层为轨道交通。隧道管片外径15.2米,是目前黄河流域最大直径的隧道,也是目前国内在建最大直径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

  2019年9月开始,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和中铁十四局集团联合打造的“黄河号”和“泰山号”两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先后始发掘进,首次开启对地上“悬河”的穿越。

  每一台盾构机长166米,总重4000吨,装机总功率8688千瓦,最大推力199504千牛。刀盘开挖直径15.76米,相当于5层楼高,刀盘主驱动的核心有14个变频电机,总功率4900千瓦。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压力6.5巴(相当于一个人手掌大小的面积上承受两个成年男子的重量)。项目提出了双道防淹门解决方案,以实现全方位有效封堵,保护城市安全。

  为拓展城市空间,济南黄河隧道设计为城市市政道路和轨道交通合建方案,实现隧道空间最大利用率。“万里黄河第一隧”设计为双管双层公轨合建盾构隧道,上层为公路双向6车道,下层为轨道交通以及排烟通道、管廊和逃生通道,实现一次穿越黄河的利用率最大化,极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济南黄河隧道工程内设置了消火栓、水喷雾、灭火器、广播、紧急电话、视频监控、设备监控等完备的防灾救援设施,通过中央计算机形成有机系统,如遇突发状况,可实现上层道路6分钟完成疏散,下层地铁区间30分钟完成疏散。经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数千名员工的艰苦努力,东线隧道于2020年10月30日率先贯通,西线隧道随后贯通。根据有效掘进时间统计,平均每天平稳掘进10.8米,创造了同类隧道施工的最新记录。

  连克复合地层多重“夹击”

  在济南黄河隧道掘进中,大断面、长距离、浅覆土、深基坑、高水压,这五项技术难题先后被建设者一一攻克。最大的难题是钙质结核和粉质黏土不规则分布,甚至是交叉出现,造成了盾构机在掘进中刀齿崩断、卡泵、滞排、废浆量大等。掘进中遇到的岩石强度普遍达到45兆帕,最大为90兆帕,相当于高铁桥墩钢筋混凝土强度的两倍还多。最困难的一次26个小时只掘进了2米,取出58块坚硬的岩石。大块钙质结核堵塞格栅,造成了泥水循环系统排浆困难,严重时导致停机、管道被磨穿等问题。项目充分发挥在水下大盾构施工领域核心技术优势,工程技术人员在盾构机上设计加装了采石箱,改用新型成型管道,将进、出桨管道倒换使用,提前在易磨管道位置焊接钢板加厚“补丁”,来应对坚硬岩石的碰撞。东线隧道遇到的钙质结核“密集区”有一公里的区间,以工匠智慧攻克了道道难关,这些成果紧接着运用于西线隧道,避免了另一条隧道施工中重走“弯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建成超大盾构最先进生产线

  在济南黄河隧道工程施工现场,除了最智能最先进的盾构机,还处处可以感受到大数据、BIM、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对这一超级工程的强大支撑。

  工程技术人员改造优化了世界最先进超大直径盾构机,成功克服了施工中遇到的大粒径钙质结核、高黏性地层等问题,实现了盾构管片和箱涵的高精度预制和拼装,开展了“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废弃泥浆环保处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高粘粒地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防结泥饼技术”等12项科研课题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针对黄河隧道地层特点的施工关键技术,已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申请专利35项,其中实用专利16项,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超大盾构的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

  建设了国内第一条15米以上管片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所有管片和箱涵实现了预制生产全过程监控、二维码“身份”信息验证、质量终身可追溯,保证了产品质量。研发了管片抹面机器人、管片3D智能检测系统,通过设备维保“领值系统”加强盾构机定期维保养护,设备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确保了施工安全。在国内首次采用超大π型箱涵同步安装工艺,研制了新型模板台车,液压收模、电动行走,集预制、吊装、运输、安装等为一体,操作方便,节省人工,提高功效,降低了对盾构施工运输的干扰和影响。工程临近一级水源地鹊山水库,项目部按照“标准高、形象好、工厂化”的总体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绿色施工,泥浆重复循环使用,做到了零排放。

  济南黄河隧道工程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之一,隧道建成后,济南城市中轴线穿黄北延,向北通达309国道、济南北部新城。沿线有华北最大客运站济南客运总站、济南火车站、济南动物园、泺口服装城等与济南市民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商业中心,通过黄河隧道开车4分钟过河,15分钟抵达城市中心。打破天堑,北跨加速,先行区建设日新月异,产业转移、配套设施、开发景区、聚积人口,济南新中心呼之欲出,济南正加速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苑文飒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一锅驴肉汤熬了上百年 “锁住”记忆中的垛石味

    民间有句俗语“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是用于形容驴肉的无上鲜美。据说,慈禧太后喜食驴肉,不仅宫中有专门烹调驴肉的大厨,还经常让全国各地烹煮驴肉的优秀厨师进贡驴肉,而垛石驴肉就是当年的贡品之一。经过百年传承,如今的垛石驴肉是否仍旧清香悠扬。近日,大众[详细]

    01-25 11-55大众网
  • 雾霾雨风轮番报到,气温跌宕注意衣物增减

    据济南市气象局预报,本周雨和北风将会轮番报到,两股冷空气也将分别在24日至27日及27日至28日影响省城济南。之前偏高的气温将有所下跌,但很快会再次攀升。本周气温变化较大,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提醒大家注意及时增减衣物。[详细]

    01-25 10-19大众网
  • 皇亭体育馆北侧四层立体停车场开建

    在泉城路皇亭体育馆北侧,这里原来是一片零散棚户区,数十间平房四面被高楼包围,如同孤岛一般。据了解,立体停车场共有四层,地上两层和地下两层,建筑总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初步规划设计停车位近200个。[详细]

    01-25 09-18舜网-济南时报
  • 就地过年,既要“留得下”又要“过得好”

    进了腊月,泉城的年味也越来越浓,护城河两岸、大明湖畔挂起了大红灯笼,很多在济工作的朋友都盼望早日返乡,与亲人团聚。我们欣喜地看到,近期各地纷纷出台多项惠民政策和福利补贴,吸引外地员工主动留在当地过年。[详细]

    01-25 09-25济南日报
  • 济南有个“银河护卫队”,记者蹲点采访他们的日常

    科幻片《银河护卫队》讲述了超级英雄拯救银河系的故事。”  三辆吊车,两辆消防救援车辆,三辆警车,一辆救护车,十六名消防员,两名医护人员,四名交警,两位路政工作人员,现场忙,但又分工明确。[详细]

    01-25 09-25济南时报
  • 一米线、非接触、戴口罩……防疫社交礼仪需遵守

    倡导文明办公,疫情防控期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网络、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办公,办公座位相互保持一米以上距离。无论身处何地,自觉佩戴口罩仍然是一个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的良好习惯,应长久保持下去。[详细]

    01-25 09-25大众报业·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