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过度的“艺考”消费在自毁艺术长城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作者:   2014-02-13 13:54:00

如今的艺考,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当成是进入大学的另一条捷径。“艺考”这样一个显得有些“高大上”的考试方式,起码就考生的花费上来说,与基本教育方针和艺术教育的社会目标存在抵牾。

  如今的艺考,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当成是进入大学的另一条捷径。为了能打通这条道路,不少家长和孩子都奋力一搏。培养一名艺术类大学生的花费自然不言而喻,就连进京赶考也都花费不菲。记者采访多名艺考生发现,参加培训班、赶考……短短几十天,花去数万元已属正常。(2月12日《法制晚报》)  

  每年一度的艺术考试大军,又如期地开始了北上南下、东奔西走的征途。不排除有艺术专长的考生,理应去考场上证明自己,实现梦想。毋庸讳言,大部分艺术考生的情况并非如此单纯。从他们的家长角度看,学艺术不啻为一条让孩子上大学的捷径;站在考生所在中学的立场上,艺术考生也是提高学校升学率的一种办法。  

  事实上,艺术的道路本来就不是什么坦途。“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艺术上要想取得一定成就,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然而,别说攀登艺术高峰,即便是用艺术考试作为“敲门砖”,吃苦耐劳、天资聪慧不过是必要条件,同时,最好能有个殷实的家底,否则依然会很艰难。 

  从《法制晚报》报道中的个案可以窥见一斑:一位从高二起走上艺考之路的学生,在最近一个半月,到北京上培训学校、来回路费加上10所高校的报名费,已经花去了家里约7万元。而这样的花费,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不禁让人咋舌。  

  一向不愿意沾染“铜臭味”的艺术,从艺术考试的“经济模式”来看,注定从根子上已经逃脱不了与孔方兄的结缘。不知道,靠大把大把的钞票做铺路石,考生们走过的艺术之路会不会感到有些特别的硌脚?可以想见,他们将来的艺术追求还能有多少的“小清新”可言。  

  当然,在艺术教育的社会体制一点一点地修正的过程中,现实的一切只能隐忍与顺应,就像画家陈丹青对想学艺术的中学生忠告的那样,“你要是还想学艺术,就扛过这段时间吧,扛过去了,你就不一样了!”他的建议,虽然主要针对艺术理想而言,或许并不包含在经济上也要“扛得住”的意思,可谁又回避得了这个现实呢?  

  说到底,“艺考经济”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看起来,考生有“消费”的意愿,那么就必然会一定规模的市场,可反过来想想,其中的需求到底起源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呢?就算是考生进了艺术院校或专业以后,能够轻松地赚回来大笔的花销,而最直接的,还是大学艺术招生制度的指挥棒发挥了导引作用。  

  “艺考”这样一个显得有些“高大上”的考试方式,起码就考生的花费上来说,与基本教育方针和艺术教育的社会目标存在抵牾。依赖“大投入”来跨进艺术大门,不是真正在提升艺术的档次,有可能逐渐自毁了艺术的长城。“艺考”,真该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自我革新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海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