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浙闽会馆:大隐于市见证济南百年变迁
来源:大众网济南站 2014-06-07 17:28:00
浙闽会馆位于黑虎泉西路23号,别说外地游客,就算济南本地人,畅游解放阁、黑虎泉、泉城路时,也都几乎忽略了这座隐藏在钢筋水泥中的百年建筑。解放阁片区早已成了济南的商业CBD,整个老城也都发生了巨变,唯有这座大隐于市的百年会馆,安静地注视着济南的商业变迁。人面已不知何处,昔日繁华也已过眼云烟。但当你走近它,依然能听到它讲着一个个关于会馆的故事。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浙闽会馆正门
老牌匾让浙闽会馆的沧桑气息扑面而来
会馆内部
曾经的戏楼
精美木雕花诉说着昔日的精致繁华
红色木制楼梯吱呀作响
回廊一角
文/片 记者 张娜 见习记者 尹延杰
浙闽会馆位于黑虎泉西路23号,别说外地游客,就算济南本地人,畅游解放阁、黑虎泉、泉城路时,也都几乎忽略了这座隐藏在钢筋水泥中的百年建筑。解放阁片区早已成了济南的商业CBD,整个老城也都发生了巨变,唯有这座大隐于市的百年会馆,安静地注视着济南的商业变迁。人面已不知何处,昔日繁华也已过眼云烟。但当你走近它,依然能听到它讲着一个个关于会馆的故事。
浙闽商人所建 几成济南保留最完整会馆
黑虎泉西路23号,一座山门隐藏在葱茏绿植中,山门四周是轰鸣的建筑工地。匆匆路人很难发现这座老建筑,更不知它为何物。但仔细看,山门上挂着“浙闽会馆”的牌匾,一种亘古的气息扑面而来。
门房里的老先生姓程,宽容和蔼。他并不阻拦我们探访会馆,但唯一的条件是要安静,因为现在的会馆里驻着两三个单位,还有一群老人在上课。
迈进山门,会馆内豁达亮堂。整个会馆由一山门、二山门、戏台、中殿、后殿、后山门等组成。仅一山门来说,就巍峨大气,它建在数级台阶高处,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顶,卷棚式建筑,砖、木、石结构;前抱厦,单层飞檐,灰筒瓦覆顶,门两侧有木棂窗,内有抱厦柱4根。
二山门建筑形式与一山门相同,但内有16根圆柱,柱上方有五彩雀替透雕。二门内有戏厅(罩棚),下边为一大间,二层上有东西回廊,建筑形式与大门一样,柱间有木棂,柱上有透雕。戏台宽
1934年《济南大观》载:“浙闽旅鲁同乡会,主办人钱德沛。地点南马道”。在济南19处会馆建筑中,浙闽会馆几乎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
百年变迁
院中石碑无言,建筑细节叙述当年繁华
浙闽会馆内一门大院中,立有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诉说着这座老建筑曾经的繁华: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济的浙江、福建商人集资修建了这所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会馆。每逢节庆之日,浙闽官绅集聚于此,募捐、议事、祀神、会餐、请戏班唱戏等,热闹非凡。
会馆西院墙上保存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九畹芝兰”四字石刻,落款为航人金农,字迹苍劲有力,独具个性,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浙闽会馆主体建筑木结构雕刻、彩绘精细,为人们研究会馆建筑历史、建筑技术、雕刻彩绘艺术、民俗文化等提供了实物数据,1979年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内还悬挂着一副对联:“同是南人,四座高风倾北海;来游东国,两乡旧语话西湖。”此联作者是曾任济南知府的福建人龚易图。
百年之间,浙闽会馆从繁华到静谧,见证了济南的世事更替。
据悉,解放后,浙闽会馆“身份”屡变,先是作为省第四招待所,后改为济南市殡仪馆,上世纪60年代又用作旧书库,70年代为工厂所用。之后,会馆曾被济南市一家贸易公司占用过,2007年由济南市政府出资修缮,现为济南市国资委老干部活动中心。
细数会馆
兴盛时19处会馆,如今多半旧址难寻
历史上济南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全国各地商家云集泉城经商建业。这些客居在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商业活动,加强同乡之间的联谊和协作,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在济南建设会馆。
据《帝京景物略?卷四?嵇山会馆唐大士像》(明?刘侗、于弈正着)记载:“尝考会馆之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出入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具有同乡、行业聚会性质的会馆在清代发展到了昌盛时期,至清末,济南府有各地商人建的会馆19处,成为各地商人在济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除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浙闽会馆,还有位于省府前街的山陕会馆、位于院后街的辽宁会馆(又称八旗会馆)、位于宽厚所街的江南会馆、位于大明湖路的江西会馆、位于省府东街的湖广会馆、位于泉城路的浙绍会馆等。
如今,这些会馆大多已经淹没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下,甚至连痕迹都不剩。幸存的几所会馆也大多残破不堪,或只剩些断碣残碑。
曾经位于宽厚所街的江南会馆,仅和浙闽会馆一墙之隔,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位曾经住在宽厚所街的老居民
如今,随着解放阁片区高楼拔起,江南会馆有关的遗存再也难寻。
会馆之便
行商功能外 也是同乡举子的落脚地
最初,聚在会馆里的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商人,故乡情结就成了会馆的一种特征。
经商之余,会馆最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地方,就是每个会馆里的大戏台了。济南的大部分会馆里都有戏台或戏楼。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戏台上均有大戏上演。实力雄厚的大会馆,能连续演上十几天,而且对当地百姓免费开放。每当会馆里的锣鼓敲起来,百姓们便蜂拥而至,此时的会馆便成为一个大众娱乐场所。
据记载,最初各地会馆所上演的多是他们家乡的剧目。常年在外地,思乡之情在所难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怀念,常常困扰着身在异乡的商人们。即使不能回家,听听家乡的声音,看看那些非常熟悉的身影,也能排解因思乡而生的郁闷。后来,会馆内上演的剧目不断增多,逐渐成为所在地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另外,会馆还会经常收留一些身无分文、流落异乡的同乡。尤其在京城,会馆几乎成为同乡们的避难所。那时候,全国各地的举子进京赶考,便会直接找到自己家乡在京城的会馆,会馆不但能为他们提供食宿,甚至还赠送银两让他们参加考试。就算是有钱的举子进京赶考,他们也会住进家乡的会馆,因为,在家乡人的眼里,设在外地的会馆,就是在外地的一个家。
责任编辑:张娜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