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72)济南那些科举趣事:有功名之人方可过泮桥
来源:大众网 2015-08-07 10:49:00
芙蓉街以北是济南府学文庙,文庙建筑恢弘、历史文化深厚,今天,单来说说文庙里面的泮池,讲讲那写您不知道的和济南科举相关的旧趣事。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府学文庙内的泮池及泮桥
据说只有有功名的人才能走泮桥,从而穿越泮池。
泮池近半圆形,弧面在南,北岸弦长37.4米。
泮池南侧的规矩亭
泮池南侧的规矩亭
连接泮池的水道
连接泮池的水道
如今的贡院墙根街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张娜 宋立鹏
芙蓉街以北是济南府学文庙,文庙建筑恢弘、历史文化深厚,今天,单来说说文庙里面的泮池,讲讲那写您不知道的和济南科举相关的旧趣事。
雅事:中秀才后,可在泮池中采摘水芹“显摆”
《济南学宫引芙蓉泉环注泮沼》这样形容泮池:芙蓉泉水绕宫墙,泮沼天开一鉴光。这泮池的讲究可是大了,我们先来说说她的雅事。
府学文庙内的泮池近半圆形,弧面在南,北岸弦长37.4米。白石望柱、栏板绕池一周,泮池上有一座五孔石拱桥,即泮桥,从中间纵跨南北,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泮桥长19米,桥面宽2.88米。据考证,这是济南市最古老的石筑拱形桥。泮池南侧还保留着一段完整的玉带河。
济南市府学文庙管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文庙的重修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在屏门以北发现了文庙原泮池遗迹,并将之恢复,使文庙内出现了罕见的“一庙双泮”景观。
泮池及泮桥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辟雍为四周环水,而泮宫东、西、南三面围以池水,形如半璧,呈半圆状,取玉璧之半之意而称泮池。后来泮池一词为儒家文庙及学宫专用,成为文庙兴官学的标志。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文庙内有“泮池”。
古时学童进县学为新进生员,须经泮桥入宫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思是古时士子若中了秀才,到孔庙祭拜时,可在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其实文庙的泮池是古建筑师们为文庙设计的消防蓄水池,把它设计成半圆,既增加了园林的艺术美,又可起到蓄水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趣事:没有功名之人过泮池不能走桥,只好跳水
古时礼教严格,据说只有有功名的人才能走泮桥,从而穿越泮池。也就是说,要想过泮桥,你至少得是个秀才级别的。
这样一来就闹笑话了。相传济南府学文庙的泮池上就发生这样一件趣事:一位读书人来到文庙,想要沾染一些文庙的文化底蕴。他穿过棂星门,抬脚走上泮桥,刚走到一半,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未取得功名。他站在桥中间,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再退回去,这可怎么办?着急之下,只听“扑通“一声,读书人已经跳进泮池。既然不能走桥,只好游泳穿过了。
虽然此事成为一时笑谈,但也体现了古时科举礼教严格。
古代读书人对泮池极为重视。《济南府志》中记载,明朝嘉靖年间重修文庙时,附近几位老人前来对主持工程的官员说,泮池原来有活水注入,那时济南府中举的学子特别多,近些年泮池淤塞干涸,“恨无源头活水来”,所以中举的就少了。官员们听后非常重视,赶紧商量对策。于是,便引珍珠泉、芙蓉泉之注入泮池。说来也巧,第二年中举率就高升了,似乎温润的泉水的确给当地带来了“文运”。
旧事:华笔池、梯云溪“物是人非“徒留虚名
明清时代,有一条连接芙蓉街和文庙泮池的小渠,叫做梯云溪。
梯云溪,顾名思义就是攀梯入云,步步高升,寓意学子高中的美好期冀。济南市府学文庙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万历年间,沈华东太守重新疏通水道,主要引芙蓉泉水入泮池,并将这条水道命名为梯云溪;天启年间,芙蓉泉的水道有所变迁,曾经加引王府池子的水入泮池,溪水名称仍然谓之梯云溪;到了康熙年间,芙蓉街上商铺渐多,人们就用大青石把梯云溪盖为暗渠了。即便如此,家住芙蓉街的老人曾回忆当年的芙蓉街,石板路上飘着薄薄的一层雾气,透过石板的缝隙就能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
如今的文庙内,泮池南侧仍然能看到由青石板弯弯曲曲铺砌成水路的样子,这就是梯云溪旧水道的脉络痕迹,几年前文庙整体大修时,才取直成今天的样子。
除了梯云溪,消失的还有华笔池。
华笔池也是科举文化的产物,意在祝愿学子在考试中妙笔生花,写出灿烂文章。史载,华笔池地处明清时期贡院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上旬,山东布政使江兰“以护抚藩司之身担任乡试监临”,到这里主持科考事宜,于是命人分别在贡院和布政使署内,凿成“华笔池”和“凤翥池”。
旧时,华笔池之水西行注入隔壁布政使署的凤翥池,最后流进大明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贡院失去存在的意义,其建筑群也逐渐拆除。此后历经演变,华笔池也和贡院一起,如今徒留名字罢了。
责任编辑:宋立鹏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