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闹市深巷崇明寺 和尚师傅很时尚

来源:大众网   作者:张帆   2015-10-18 17:02:00

寺院是不是都在远离闹市的深山里?当然不是!寺院里的和尚师傅是不是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当然不是!就在济南大明湖新区和泉城路之间的居民区中,隐藏着一处清静之地——崇明寺,10月16日,大众网记者就走近这座 “大隐隐于市”的寺院,跟寺院里的和尚师傅聊天,看他们的“时尚生活”。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在济南大明湖新区和泉城路之间的居民区中,隐藏着一处清静之地——崇明寺。

沿庭院往北走,就能到达三圣殿,三圣殿的北侧为念经堂。

  / 大众网记者 张帆

  寺院是不是都在远离闹市的深山里?当然不是!寺院里的和尚师傅是不是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当然不是!就在济南大明湖新区和泉城路之间的居民区中,隐藏着一处清静之地——崇明寺,1016日,大众网记者就走近这座 “大隐隐于市”的寺院,跟寺院里的和尚师傅聊天,看他们的“时尚生活”。

  隐于大明湖南侧,县学文庙历经波折成寺庙

  在泉城路东头,沿着按察司街往西拐入县学街,在一片居民楼之间,一处仿古的建筑映入眼帘,门楼上“崇明寺”几个大字金光闪闪,这里离大明湖新区仅有二三百米远。这就是济南闹市区不多的寺院之一——崇明寺。

  崇明寺为两层建筑,坐北朝南,门口立着的石狮子威武神气,中间的朱红色拱门敞开着,两侧平台上分别放着鼓和钟。走进寺院,殿堂内供奉着伽蓝菩萨、韦驮菩萨、弥勒佛等,穿过殿堂是一个篮球场大的庭院。沿庭院往北走,就能到达三圣殿,三圣殿的北侧为念经堂。

  据史料记载,该处原为历城县县学文庙,始建于明代,以后几度增修或重修。现在能看到的格局,只是县学文庙东半部分。在清代,县学文庙有东、西两院,文昌阁、三圣殿都属于东院,西院有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现在写着“崇明寺”三个大字的地方,1600年建成时被称为“文昌阁”,而三圣殿则为1800年所建,当时称为崇圣祠。在当时,文昌阁是宝塔式的楼阁建筑,雄伟壮观,曾是当时济南老城区内最高的建筑。旧时每逢重阳,多有文士前来祭祀。

  民国后,县学文庙的西院被改为县立第三初级小学,后来改为县立师范讲习所附属小学,建国后改为县学街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逐渐被拆毁,改为历下区教委的宿舍。而县学文庙的东半部分,1937年济南佛教界人士响应“佛教复兴运动”的号召,在此成立了崇实佛学会。1970年,文昌阁被拆除,寺院倾圮。上世纪90年代初寺院重建,并于20101227日正式命名为“崇明寺”。

  虽是出家人,却不是“与世隔绝”

  记者走进寺院的时候,道悟法师正在跟一位前来礼佛的信众交流佛法,结束之后,道悟递给了这位信众一张名片,记者看到名片上有崇明寺的各种联系方式,网页、博客、微博、微信、QQ群……现在流行的各种流行的宣传方式无一不含。

  道悟法师告诉记者,崇明寺是千佛山兴国禅寺的分院,所以很多的法事活动都是与兴国禅寺一起的,但是由于两个寺院的距离比较远,信众的联系就基本靠着网络,寺院的官方网站、微信也都有法师、信众或者居士专门管理维护。“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和佛教的重大节日,寺院里都有活动,我们也都是通过微信、QQ跟信众下通知的。”看到记者一脸惊奇,道悟法师笑着说:“是不是觉得我们出家人都该与世隔绝啊?其实你们都想错了,我们一点儿不落伍!”  

  道悟法师说,现在出现了像延参法师一样的微博红人,大家才渐渐感受到出家人原来也可以紧跟时代潮流。“其实和尚从古至今都引领着时代,古时候认字的人都很少,很多文学作品的作者就是和尚,当时人们交流用书信、纸笔,现在人们交流用网络,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和尚来讲,每天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要上早晚课,要学习,而这个学习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虽然是出家人,但是不是‘与世隔绝’,我们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事件,更是运用新媒体交流的高手。从佛法上讲,佛陀也是需要在人海里,才能普渡众生” 道悟法师说。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