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莱芜水文站工作人员正在涉水测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窦永瀚 济南报道
唐代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曾写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讲的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的景象。
放在现代,想必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河水涨落”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称自己为“水文人”,善用专用又精密的仪器,常生活在河库边,冲锋在潮来之时。天上下雨下雪,第一个知道的是他们;河流结冰融冰,也在他们的掌控之中。近年来,这群和水“打交道”的“水文人”,已不再局限于用传统又复杂的方式守护我们,而是利用起各种高科技手段,打造现代化自动化的监测系统。
3月11日早上,记者来到位于莱芜区的济南市水文局莱芜水文中心,下河滩、进泥地,亲身体验了一把“水文人”的别样生活。
150公斤的“鱼”形似火箭 游出水文数据
围起栅栏、摆置草皮,在莱芜水文中心雨量站,四五个监测设备各显神通,银色的金属桶是全自动雨量计,圆桶样盛满水的是蒸发自动监测仪……
“铅鱼”
指着地上一支长得像火箭的铅砣子,莱芜水文中心副主任田斌说:“测河道流量绝对是个体力活,这东西叫‘铅鱼’,小的有10公斤、50公斤重,大的150公斤重,是我们汛期实测河道流量的‘神器’。”据田斌介绍,“铅鱼”是一个实心铅块,前端安装流速仪可以在湍急的河道中将其放到需要的位置进行测速,通过信号系统将流速数据实时传输到操纵台,完成流量测验。
50公斤的“铅鱼”看起来个头大不,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搬起一个时才发现,这玩意特别沉,很费力抱起来后,挪步都困难,要是一不小心砸到脚,绝对要骨折。看到记者穿着一件长款外套,工作人员连声提醒:“小心些,钢丝绳上都打了黄油,别把衣服弄脏了。”关于这个大块头的作用,田斌告诉记者,结合实时水位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流量,再利用“铅鱼”进行实时测量,可以及时修订水位流量关系线,为预警预报洪水起涨过程提供有效依据。
田斌给记者展示水文测量仪器
“除了‘铅鱼’,我们还有雨情报警系统,达到设定的数值,就会自动给我们打电话报警。”田斌说,降雨量达到0.5毫米,系统要实时显示,达到中雨、大雨、暴雨级别,又会分别报警,单独设置的重点流域雨量到达相应级别,还要报警。
无人值守的小楼自动监测 掌握一手水位信息
田斌现在负责水文站标准化建设,他告诉记者,目前莱芜水文中心管辖中小河流水文站9处、水位站8处、雨量站68处,通过现代化水文站建设,目前已经实现雨雪量、水位、流量、蒸发、墒情等水文要素的自动监测。
在田斌的指引下,记者一行打算去看看基本无人值守的测站如何正常运行。作为国家二类水文站,莱芜水文站建在莱芜区凤城街道办东方红村,站立于大汶河边,圆顶黄墙、两层楼高,仿佛欧式小别院。资料显示,这座水文站建于1960年,虽然经过翻新过和迁站,但仍颇具历史韵味。
田斌在莱芜水文站观测台
推开门走进站内,工作人员陶锋正坐在设备前监测数据,“缆道房内设一个浮子式水位计及显示终端。”由于无人值守,我们参观发现,站点内还特地安装了监控摄像头。
“看,这些显示屏数据,就是我们用全自动缆道和雷达波设备同步自动测流得到的流量。”陶锋今年29岁,已经工作5年。作为水文站的“老行家”,他介绍起水文监测十分生动有趣,“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雨量、水位和流量,为防汛作依据。水文站就相当于我们布点在前线的‘哨兵’,散落在全市各大重点防汛地带,哪里的江河水位高、水库蓄水超警戒线、实时雨量多少,流量多大,它们都第一时间掌握。”
陶锋在测速雷达全自动缆道控制台查看数据
在旁的工作人员李彬话不多说,马上演示起水雨情监测平台的操作流程,以莱芜水文站为例,他熟练双击站点名,大数据信息立马弹出。当下大汶河上游河段的水位显示179.14米,“按标准,这里的警戒水位是182.14米,一旦超出,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水情预警,站点显示从蓝转红。”李彬说。
流量在线监测在手机上就可以实现
记者发现,每个水文站点,每分每秒都在监测,每5分钟计算一次雨情、水位的变化,系统里,过去任意时段的站点水位变化,甚至此刻水位的变化过程图都能直观呈现。
“5G+人工智能+水文”的现代化监控建立起示范标杆
“现在是枯水季,我们可以看到庞家庄2小时内的降水量是1.5,全区就那里降水量较大,而全月降水最多的是渐河站,达到了4.0。”回到水文中心,田斌来到电脑前查看当日降雨情况。屏幕上显示的是“莱芜水文信息管理系统”监测的各项数据,还有各河流、水库和水文站的实时监控。
记者看到,系统中降雨、水库、河道、墒情、地下水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包括各大中小型水库的水位、蓄水量,主要河流的洪峰统计,都用数据直观地展现在观测者眼前。
在莱芜水文中心,电子大屏上显示各水库、河道的水位信息
据了解,针对近两年超级台风擦肩而过和气象部门关于可能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莱芜水文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启用“5G+人工智能+水文”的水文现代化监测模式,切实提升防灾应急快速反应和技术支撑能力。
“我们完成在线实时雷达波流速监测,实现了人工监测与在线监测同步对比分析,为全面实现水文现代化建立了示范标杆。”莱芜水文中心主任巩玉军介绍,通过充分利用升级水利科研项目在莱芜站河道标准断面安装超声波流量监测设备,采用M序列广角声波扩频调制技术及其相关的信号处理算法、北斗/GPS双源自适应时钟同步技术,目前已基本实现测站水情测报的全自动化,为防汛测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水文信息管理系统使各地降水量一目了然
“下一步,莱芜水文中心将进一步改造提升各级水情信息服务系统、洪水预报系统、应用支撑系统等,着力提升水情预警公共服务能力,尽快实现雨情、水情、墒情等监测要素的处理和服务智能化。”巩玉军告诉记者。
不再“艰苦”的水文工作者使自动化模式变为现实
虽然每天水文数据会自动传输到系统,但站点的工作人员还是要准时前来核实数据。翻开值班表看看,莱芜水文站的2名工作人员常年驻守,值班的时候每天早上8时报汛、核准设备监测数据、整理水情资料。参加工作5余年,见证历年的台风,陶锋算是“老资格”,他要负责排班、站点管理。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既然有了监测设备,我们为什么还要盯在这里。”陶锋说,其实每年台风期都有人担心他们的安全,喊他们离开,但大家还是选择站好每一班岗,报准每一次水位数。每当被质疑的时候,不善言辞的陶锋也不愿做过多解释。
陶锋和李彬的涉水胶鞋整齐地摆放在水文站
水文测报工作虽然艰苦,但陶锋觉得,现在的测报条件比起父辈们真是进步太多:测报站房进行了翻修,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测报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几年前测报员上吊厢还需要两岸人工拉扯,现在变成了电机操作,而且随着钢测桥的建成,各种先进仪器的搭载,汛期的洪水测报坐在机房里对着电脑操作就可以完成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山东对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20年召开的全省水文工作视频会议上,有关领导要求,对照“到2022年底,初步建成站点布局合理、采集要素齐全、传输稳定可靠的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的目标要求,深化水文改革创新,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先进科技手段和技术装备,努力做到监测手段自动化、信息采集立体化、数据处理智能化、服务产品多样化,建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水文业务体系。
济南市水文局引进了先进的BOD机器人分析仪
据了解,济南市水文系统已经这样做了。据济南市水文局局长侯恩光介绍,2020年,济南实施专用地下水自动监测井建设三年攻坚计划,投资206万元分三批新建改建监测井60眼,到年底所有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实现地下水资料整编井监测自动化。同时,实验室自动化仪器设备替代人工检测分析,达到水质检测全程无人值守,水质分析自动化率达95%,自动化程度位于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新模式将成为现实。
“从保障人员安全的角度而言,非接触式监测一定是水文测报能力现代化建设最理想的发展方向。”侯恩光坚信,水文测报能力和管理模式的提升,也必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济南机场日前推出23项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这些服务承诺涉及地面交通、值机服务、行李托运与提取、安全检查、遗失物品、乘机证明、商业服务、特殊旅客服务、收发货服务等方面。[详细]
3月16日,在济南地铁1号线王府庄站,这里是一座换乘车站,在地下2层的站厅和地下3层的站台,紫色和黄色的换乘标志已经张贴到位。其中紫色代表换乘1号线,黄色代表换乘2号,换乘引导标识多张贴在楼梯、出入口、廊柱等位置,最大的标志高度超过1米,远距离看也格外醒目。[详细]
民营企业进出口138.3亿元,增长31.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1.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8.7亿元,增长73.5%,占21.5%;国有企业进出口38.5亿元,增长29.3%,占17%。前两个月,济南集成电路、肉类、水产品进口增长,纸浆进口下降;汽车、机床等出口值大幅增长,蔬菜、医药品[详细]
3月17日上午,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历下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新本带领税收顾问团来到辖区企业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走访,就企业涉税工作舆情管理和互联网产业纳税业务进行“一对一”辅导,并根据企业实际定制“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提速发展。[详细]
在基层党建领域,“红立方”舜井社区商圈党建项目激发党员群众共商共治潜力,探索商圈党建社区治理新模式。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从党建到民生保障,从养老到社区治理,从传统服务到创新服务领域,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专业服务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详细]
为提升环卫工人居住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卫公寓形象,提升环卫公寓功能性及安全性,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办决定对环卫公寓进行综合提升改造。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造预计工期为45天,施工方将对公寓路面进行整修,房屋内部墙面及地面进行装饰粉刷,改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