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胡中喆 吕磊 西藏白朗报道
世界屋脊,云巅之上。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有一种洁白,比雪山更纯粹——那是济南援藏医生们翩然的白衣,是飘向牧民家门的哈达,更是生命重焕光彩时,患者眼中希望的亮光。
济南援藏投资2500万元的白朗县中心医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已主体封顶。
时间回到2024年10月16日深夜,白朗县中心医院手术灯的光晕下,济南医生黄新良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的手指捏着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缝合线,在八旬藏族老人石达的断指血管间穿梭。这场耗时3小时20分钟的手术,不仅让老人被绳子勒断的手指重获生机,更填补了山东医疗援藏史上断指再植手术的空白——这是济南援藏队扎根雪域高原,用医者仁心为白朗县各族群众筑起健康防线的生动缩影。
济南援藏医生黄新良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30年来,从基础设施的翻天覆地,到技术人才的“造血培元”;从远程诊疗的跨越时空,到深入牧区的“光明”与“暖心”……一批批济南援藏干部人才,如同格桑花般扎根于此,用智慧与汗水,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的健康,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鲁藏情深之歌。
从“土坯诊室”到“健康驿站”:
基础提质,筑牢健康“桥头堡”
“以前的玛乡卫生院,条件非常有限,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谈起变化,在基层从医50年的老医生次仁感慨万千。
而如今,走进改扩建后的玛乡卫生院,洁白明亮的诊室里,胎心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整齐排列,妇产科、内科、藏医科的门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秋天的白朗县玛乡卫生院沐浴在阳光下。
次仁口中的变化,始于济南援藏队400万元的专项投入。“以前牧民看个感冒都要跑几十里,现在产检、常规化验在家门口就能做,让‘小病不出乡’成为现实”,玛乡卫生院副院长益西帕珠指着新建的综合楼,语气里满是自豪。
年轻的医生普潘多正是玛乡本土培养的医护骨干。谈起卫生院的变迁,她的眼中闪着光:“过去我们只能处理感冒发烧,现在有了化验室、B超机,还能做急诊手术。济南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判断急腹症、使用新设备。”她指着整洁明亮的药房说,“现在我们建立了规范的药品管理制度,常用药储备充足,还能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发药。”
玛乡卫生院医院普潘多正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开药。
而这,只是济南援藏补齐白朗卫生基建短板的项目之一。如今,投资高达2500万元的白朗县中心医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已主体封顶,即将交付。持续不断的硬件投入,为白朗县成功通过自治区级健康县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昔日薄弱的基层医疗网络,如今正焕发勃勃生机。
玛乡卫生院副院长益西帕珠与医生次仁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技术“破冰”,实现历史“零的突破”
硬件是基础,技术才是核心驱动力。在白朗县中心医院,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正在发生。
“以前,像断指再植这种手术,我们想都不敢想,患者只能辗转外地,费用高昂。”藏族医生平措坦言。转折,始于济南援藏专家的到来。
手外科专家黄新良医生,是这场“革命”的先锋。2024年,面对81岁老人被牛绳勒断、血管细若发丝的手指,他迎难而上,成功完成了高难度的再植手术。术后,他甚至在老人病床前支起一张小床,日夜观察守护。“活动会影响血流循环,必须时刻盯着。”黄新良的轻描淡写背后,是极致的负责与专注。
济南援藏医生黄新良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他不仅自己“能做”,更致力于让本地医生“会做”。用鸡翅中动脉模拟训练,手把手在手术台上教学……如今,他带教的三名本地医生已能独立完成血管缝合。“我们要把技术真正留在这里。”黄新良说。
从首例断指再植,到首例游离皮瓣修复术;从开展胆囊、阑尾等常规手术的普及,到引入“两癌”筛查、高敏HBV-DNA检测等新技术,济南援藏医疗队不断挑战极限,填补着白朗乃至日喀则医疗领域的一项项空白。
黄新良告诉记者,今年白朗县中心医院还将选派3名科室骨干前往济南进修学习。随着技术支援与交流合作的深入,高原显微外科技术有望在白朗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更多藏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藏族医生平措是黄新良的徒弟,如今已能独立完成血管缝合手术。
从“治病救人”到“润泽万家”:
模式创新,从“输血”到“造血”
“我的核心工作,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白朗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济南援藏干部魏鑫道出了医疗援藏的深远考量。
白朗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济南援藏干部魏鑫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这种转变,体现在多个层面:
——“师带徒”精准育才。比如,通过科室培训、教学查房,济南专家将知识倾囊相授。藏族平措医生就是受益者,他表示:“杨丹老师教我们开腹手术,现在黄新良主任带我们学断指再植,每周还有讲课,收获太大了。”
——“走出去”开拓视野。比如,组织白朗县13名医护人员赴济南进修,28名骨干赴山东培训,与当地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本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远程网”联通优质资源。比如,投入30万元完善远程会诊系统,连接北京、山东的顶尖医院,让强堆乡的脑病患儿等疑难病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权威诊断。
——“科研力”提升内生动力。比如,魏鑫以第一申请人成功申请3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填补了县中心医院科研空白;帮助医院在日喀则市科技局立项2项,开启了高原医学研究的新篇章。
如今,济南医疗援藏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如今,这些播撒下的种子已悄然生根发芽。从手术台上游刃有余的本地主刀,到实验室里潜心钻研的创新火花;从远程会诊屏幕前自信的病情分析,到进修归来后开阔的诊疗思路——一种源自内部、持续生长的医疗力量,正在白朗县蓬勃涌动。“这标志着济南医疗援藏已跨越单向帮扶的初级阶段,构建起了一种以人为本、赋能内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范式”,魏鑫告诉记者。
大爱普惠,温暖高原万家:
扎根奉献,此乡已是第二故乡
医疗援藏的最终落脚点,是惠及每一位普通百姓。
自2006年以来,“西藏光明行”活动先后组织140多名山东眼科专家9次进藏,为山东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市“一区四县”的4万多名藏族同胞进行了眼病筛查,为1200多名藏族同胞免费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为144名藏族斜视儿童进行了免费矫正手术,为1600多名藏族斜视、弱视、近视儿童免费配镜,开创了在西藏进行儿童斜视、弱视筛查和治疗的先河……
数字是冰冷的,但其背后的故事充满温情。次仁医生回忆,玛乡门康村一位患者突发急性阑尾炎,因得到济南援藏支持下的卫生院及时救治而康复,“放在以前,后果不堪设想。”
援藏干部魏鑫正在查看当地患者的病情。
“30年来,一代接一代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魏鑫的话,道出了所有援藏医者的心声。他们克服高反、远离亲人,却无怨无悔。“看到常见病不用外转,农牧民不用奔波受苦,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魏鑫说,“未来我会继续扎根这里,为藏区医疗事业发展多做实事。”
从黄新良手术室彻夜的灯光,到魏鑫案头的专利证书;从次仁医生半个世纪的见证,到平措等本地医生的茁壮成长……济南与白朗,因医疗援藏结下的深情厚谊,已如同雅鲁藏布江之水,绵延不绝。
这情谊,化作健康的屏障,守护着白朗县每一位百姓的幸福安康;这情谊,也如同希望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格桑花。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