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四个一”保护模式全国推广
来源:大众日报 2014-06-13 09:39:00
6月14日,是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新开馆的山东省文化馆,将举办多项非遗保护活动。王寿宴说,这次“文化遗产日”展示、展演的项目只是近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成果。
□记者 于国鹏 通讯员 任润芝 报道
本报济南讯 6月14日,是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新开馆的山东省文化馆,将举办多项非遗保护活动。其中,精心选拔组织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师徒现场展演、省重点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平时难得一见,相信将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
“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我们都围绕不同的主题举办一系列展览、展演活动,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音乐、舞蹈演绎非遗精髓,搭建非遗展示、传承平台,全方位地宣传、展示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更多民众关注、保护、弘扬非遗。”山东省文化馆馆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寿宴说,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正逢省文化馆新馆第一次正式亮相,所以对活动与项目格外重视。
王寿宴说:“所有展品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省级以上非遗精品,展陈内容分十大门类,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运用实物陈列展示,雕塑、动漫、3D全息投影和多媒体互动视听体验空间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我省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优秀保护成果。”
据介绍,在省文化馆新馆主楼安装了一面4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将全景式展播我省近年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况,非遗展厅重点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主要展品、历史价值和重大影响等。
大厅二楼,是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厅。居中位置古朴别致的非遗农家小院特装展厅首先映入眼帘,农家衣食起居、生产生活等民俗内容在此一览无余。四周环绕的20个传习室各具特色,每个传习室将有一名国家级或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演示,他们或制作木版年画,或扎制风筝,或缝制布玩具,或刻瓷制陶,或木雕木刻,或制作皮影,人人身怀绝技,件件作品巧夺天工,观众可与之互动。
三楼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陈列展,600多平方米的展厅布置了丰富的内容,展厅中心位置为数字化非遗项目展示平台、多媒体互动平台和视听体验空间,观众在此可以享受一场视听艺术和动漫艺术的盛宴。
其中,数字化非遗项目展示平台由4个长10米、宽1米、高0.3米的俯视展窗组成,采用雕塑、全息模型、三维动画等展示技术,利用投影和动漫的形式,展示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成果和东阿阿胶、景芝酒酿造、莱芜锡雕三个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社会影响和保护成果,声、光、影的结合营造了逼真的艺术效果。多媒体互动平台和视听体验空间利用多媒体互动手段,重点展示我省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类等项目的代表性作品,观众可品味一场原汁原味、“土得掉渣”的齐风鲁韵视觉大餐。
王寿宴说,这次“文化遗产日”展示、展演的项目只是近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成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的非遗保护成果居全国前列,山东省非遗抢救性保护模式获得省政府首届文化创新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一”保护模式在全国推广,数据库建设被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确定为全国试点单位,“我们不仅建立完善了四级名录体系、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8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还出版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图集》等书籍,制作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集17卷,以期通过出版书籍、音像集达到让非遗流传久远的目的。”
责任编辑:宋立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