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山东

山东中部贫困村样本:贫困户治病花光纯收入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4-06-18 15:14:00

5月9日,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电视会议召开,即日起至6月底我省对全省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识别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由2010年的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3000元。据了解,全村共有樱桃200多亩、花椒100多亩、玉米200多亩、小麦70多亩,另外还有少量花生、地瓜,所有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几乎都是由老人们完成的。

  5月9日,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电视会议召开,即日起至6月底我省对全省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识别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由2010年的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3000元。“十二五”期间,省、市、县三级确定的7000个贫困村内的贫困户,按贫困发生率平均50%的比例识别,其余行政村,全省东、中、西部分别按贫困发生率平均3%、4%、5%的比例识别。

  山东省贫困村的百姓生存状况如何?未来脱贫之路又在何方?近日,本报派出三路记者,分别深入东、中、西部3个贫困村进行了探访。

  贫困户治病花光纯收入

  史家崖村是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全村共157户387口人,是一个省定贫困村。

  周先来,64岁,和老伴住在两间草屋里,是村里的贫困户。6月11日,当记者来到他们家探访时,个子不高的他向记者算起他一年的流水账:

  “先说说收入。俺种了3亩来地,主要种些玉米、小麦、樱桃和花椒。樱桃一年能卖个七八百块钱,花椒能卖上1000多块钱。种的玉米和小麦,除了俺老两口的口粮,也剩不下多少了。

  “这几年政策好了,俺老两口一个月能领到140元的养老金。再加上过年过节孩子多少给点,俺俩人一年总收入大约在四五千块钱。

  “再说说支出,除了偶尔到集上买点肉、鱼时要花点现钱,其他支出都用在治病上。俺有颈椎病,1995年动过手术,这几年经常犯病,只能靠吃药。我一个月吃最便宜的药也要花200多块。俺老伴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一个月也要吃200多块钱的药。新农合医疗卡里的200块钱,还不够一个人吃一个月的药。一年光吃药要花掉四五千块,挣得一点钱基本全花光了。”

  在史家崖村,像周先来这样的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在少数。“即使住院新农合可以报销,但动辄几千、几万元的费用也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村支部书记宋元正说。

  “老年队”撑起一个村

  “俺村70岁以下的村民,90%的成年人都在博山、莱芜打工。”在史家崖村不大但很整洁的村委会议室,宋元正给记者介绍起了村里的情况。

  “为啥都出去打工,村里穷呗。”干了17年村支部书记、年近60岁的宋元正话里透着些许无奈。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村里的村民数量曾达到近450人,都过去三十年了,人口不增反减,这说明什么?一句话,都是让穷给逼的。

  面对贫困,历届村委治水、修路、结构调整,几乎一时也没停过,但很多村民仍没有摆脱贫困。于是,能动弹的成年人纷纷走出去打些零工或者干些小买卖。这样一来,剩下来的除了孩子,就是“打工人家都不要的”老人们了。

  人家不要,就在村里发些光和热。改变落后面貌的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村里这些老人的肩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村两委成员中,年纪最小的也已超过55岁。

  据了解,全村共有樱桃200多亩、花椒100多亩、玉米200多亩、小麦70多亩,另外还有少量花生、地瓜,所有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几乎都是由老人们完成的。即使是修路、打井、植树等公益事业,也都由老人们来承担。

  治穷靠水,致富靠人

  说起穷,不能不说水。在史家崖村,自古以来,水就是老少爷们的命根子。

  多年来,村两委带领大伙儿先后在周围的山上建了四个蓄水池。2008年,该村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吃的就是四个池里的水。但由于蓄水池里的水是地表水,一到大旱天气,老百姓只能望池兴叹。

  今年春上,全市持续无降水,四个蓄水池眼见着就见底了。这可急坏了宋元正,他四处奔走,请来了探井专家,找到了一处水源,并请来了打井队。

  打井急需资金,村集体没有一分钱,党员就带头集资。村民宋道乾把挑着担子到博山卖樱桃的钱拿出1000元。说到此,宋元正几度哽咽。很快,两万多块钱的打井款凑齐了。

  十几天后,一口120米的深井打好了。“我们能吃上泉水了。”大伙儿奔走相告。

  可好水没喝几口,由于持续干旱,深水井也开始告急。“一天断断续续也就能抽四五十方水,勉强供全村人吃水。”宋元正打算再聘请水利专家来村里探水,早日打一口水源充足、能满足村民吃水和浇灌的深井,彻底摆脱缺水的窘境。

  治水只能摘掉穷帽子,要彻底挖掉穷根子走上致富的道路,还得靠人。

  请不来高人,就自己想办法。村两委研究认为,以前村里只发展樱桃、花椒这些传统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增收乏力。从去年开始,大家决定种植柴胡。如今,全村共发展70余亩柴胡。“一亩地能收入五六千元呢,肯定比种粮食划算。”

  让宋元正引以为豪的,还有村里1200多亩生态林。据了解,全村山场面积共有1500亩,多年来,村里年年植树造林。这些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以前是“包袱”,但现在,宋元正和大家开始认识到,这片生态林就是一个“绿色银行”,“总有一天会变现,改变史家崖贫穷面貌的出路就是这片林子。”(于向阳   柳尧杰)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王哲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