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藏20年:受援县连年保持17%以上发展速度
来源:大众日报 2014-08-21 09:32:00
赵志远说,日喀则工业发展需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后藏区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增长引擎。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把山东经验嫁接到日喀则地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生产等特色产业。
◆制定产业规划◆造就一批特色品牌◆受援县连年保持17%以上的发展速度
18年来,日喀则市经济发展保持每年17%以上的速度。中央开展对口援藏工作20年来,日喀则5个山东对口支援县(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30倍、4.8倍、9.4倍。这一“奇迹”的背后凝聚了鲁藏两地人民干部的心血和汗水。8月6日至11日,记者跟随山东对口支援办的同志走进日喀则,寻找“奇迹”背后的故事。
蓝天下,白云间,一座工厂在其中。厂区堆放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巨大管材。据介绍,这是目前西藏境内唯一一家从事各类新型塑料管道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制造商。
这家工厂叫西藏民生管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公司董事长张青富领记者一行人走进车间,查看产品。张青富是浙江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山东援藏干部的引荐安排下来到日喀则。
记者问起为什么来到雪域高原创业,张青富解释说:“这里投资政策环境好,面向中西部和南亚,市场广阔,投资效益不比内地差。”他们公司的目标是打造成为西藏和南亚地区最具绿色环保、最具品德魅力的新型塑胶管道制造商。
由于历史原因,日喀则工业经济起步晚、底子薄。2013年,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23亿元,仅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工业总量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较小。今年还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会议。
发展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关键。如何摆脱经济落后局面,始终是山东援藏干部萦绕于心的大题目。
“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一年来,接过前六批干部的接力棒,坚持把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增强‘造血’功能,在产业援藏上走出了一条山东特色的援藏之路。”山东对口支援办主任姜长兴总结说。一方面,积极扶持现有的手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开发农牧产品深加工项目。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把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业强市”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日喀则工业园今年以来已引进山东力诺集团投资2.5亿元建设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超日国策集团投资2.1亿元建设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和西藏民生管业有限公司等项目,三家企业上半年已经完成工业产值近1个亿,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个。同时总投资8.5亿元的国电龙源和总投资2.3亿元的力诺二期集光伏发电和特色种植业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关前期工作,下半年可开工建设。
转型升级,在西藏同样是个新课题。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赵志远介绍,由于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必须保障生态第一。在这一前提下,山东援藏发挥山东优势,突出山东品牌。
西藏是旅游者的天堂,但旅游业并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地方是未开发的处女地。这也是援藏工作重点。
在聂拉木、南木林、白朗,记者都看到了山东援建的旅游项目。
8月11日,记者参加了日喀则地区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启动仪式。日喀则地区旅游服务中心项目是山东省第七批援藏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更多具有后藏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向市场。
“以后来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旅游就更方便了。”日喀则地区旅游局局长普布扎西说。
聂拉木县樟木镇立新村位于高山之巅,白云绕村,风景优美,站在村边,可望见对面山腰尼泊尔人家炊烟袅绕,可谓人间天堂,全村800多人,全是以登山闻名于世的夏尔巴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间天堂,上山路缺全是坑洼不平的土路,一圈又一圈,惊险连连。
为了开发这处度假天堂,烟台援藏干部从去年开工建设夏尔巴人民俗度假村。部分农家乐已建成投入使用,上山路是先从山顶往下修,今年内可望建成。
夏尔巴人拉仁和他妻子忙着招呼客人。身后就是政府补助50多万盖起的三层洋楼。他热情地领着记者进楼参观。他会说汉语,与山东援藏干部、聂拉木县委副书记孙玉荣聊得火热,“一共有十几个床位,我这个位置是全村最好的,来这里旅游要预定,要不住不下。路修好生意会更兴隆。这要感谢山东干部。”
西藏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地域特色。多年来,山东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把山东经验嫁接过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生产等特色产业。现在,“白朗蔬菜”、“康桑糌粑”、“神猴药业”、“艾玛土豆”、“桑桑酥油”、“雅江源食品”等一批特色品牌已推向市场,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
赵志远说,日喀则工业发展需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后藏区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增长引擎。
他介绍,日喀则市工业产业规划正在制定中,目标是打造以边贸物流为带动的高原特色工业园区,南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重要平台,面向南亚各国边贸口岸的空间发展腹地,后藏民族特色产业聚集区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区。
记者刚回到济南,就看到拉日铁路正式通车的消息。这将唤醒高原明珠日喀则巨大的潜力。
山东援藏这些年……
数字
18年来,山东对口援藏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每年17%以上的速度
生产总值
增长30倍
财政收入
增长4.8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9.4倍
产业规划
为日喀则地区规划了“一园两区”经济发展战略。“一园”指日喀则工业园,“两区”指日喀则工业园的北区和南区。北区即以充分利用日喀则市北郊甲龙沟区域成片的荒草地建设成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组团、藏民族手工业加工产业组团和藏医药产业组团的工业加工园区;南区依托日喀则火车站货运站建成以仓储物流为主的物流进出口、仓储、转运、初加工园区。
“山东经验”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把山东经验嫁接到日喀则地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生产等特色产业。至目前,“白朗蔬菜”、“康桑糌粑”、“神猴药业”、“艾玛土豆”、“桑桑酥油”、“雅江源食品”等一批特色品牌已推向市场,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
未来发展
日喀则工业发展需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后藏区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增长引擎。日喀则市工业产业目标是打造以边贸物流为带动的高原特色工业园区,南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重要平台,面向南亚各国边贸口岸的空间发展腹地,后藏民族特色产业聚集区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区。
20年来,山东有多少干部援藏,为高原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有多少感人事迹……近日,本报策划了一组“山东援藏20周年特别报道”,敬请关注14版。
责任编辑:王亚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