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红岛海蛎子肥美引来赶海客 一潮挖200斤(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4-11-26 11:04:00
海蛎子是北方人的称呼,学名牡蛎,在南粤一带称为“蚝”。挖海蛎子要看潮水,潮水退去的时候,渔民们便四面八方地聚拢来;潮水来了,人们便背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别看个头小,野生蛎市场价三元一斤,跟个大肉肥的养殖蛎不相上下,而在以前,一斤只有几毛钱。
海蛎子是北方人的称呼,学名牡蛎,在南粤一带称为“蚝”。因煮汤后色如牛奶,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誉,圣经中誉其为“海之神力”,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题句,可见牡蛎在中西方都备受青睐。每年10月份后,随着天气转冷,海水变凉,海蛎子便开始逐渐肥了起来,并成为海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作为山东青岛重要的海蛎子产地,昨天记者到红岛探访渔民挖蛎的艰辛和乐趣。
海滩岩石引来挖蛎人
红岛的海蛎子有两种,一种是生长在海滩上的野生蛎,另一种是在海中养殖的。野生海蛎子个头偏小,但蛎肉肥度不减,且吃起来口感更加细腻鲜美。每年进入10月份,随着海水变凉,海蛎子开始逐渐“长膘”,市场上销售的海蛎子也开始多起来。到了春节前后,开始大量上市,一直持续到来年五一期间。之后,随着海水升温,加上海蛎子开始排卵,海蛎子肉便瘦了,鲜度也大不如前。
初冬的海边,海风越发清冷,红岛西大洋海滩却热闹起来。穿着水靴,提着小桶,拿着小铲子、编织袋子……上午10时,随着海潮退去,三三两两的挖蛎人“全副武装”地聚拢来。海滩的岩石上,密密麻麻、一层叠一层,全是海蛎子,几乎看不到石头,向海水退潮的地方延伸出去,一眼望不到边。
“挖海蛎子需要些小窍门,更准确地说是‘撬’,游客常用石头砸,不仅难剥离,还容易打碎海蛎子皮。”当地渔民说,海滩上,找一海蛎子密集的地方,蹲下身,寻个头较大的,看准壳底与石头间的缝隙,将小铲子插进去,轻轻一撬,连肉带壳从石头上剥落。海蛎子外壳与岩石间的缝隙很小且贴得坚固,小铲子要求铁质的,硬度较高,而铲尖要打磨得很细,这样操作起来才简单省力。
挖海蛎子要看潮水,潮水退去的时候,渔民们便四面八方地聚拢来;潮水来了,人们便背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一次退潮的时间大约两小时,一把好手的话,一潮能挖200斤。对于普通人,连续蹲这么长时间自是吃不消,不过,当地人除了寻觅美味外,更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责任编辑:王哲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