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山东

山东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十年内规模超6000亿

来源:大众网   作者:赵兵   2015-08-28 17:03:00

王毅说,山东省将加快推进体育竞赛改革,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公开全省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目录。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体育职业教育,鼓励支持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等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创业扶持范围。

  大众网济南8月26日讯(记者 赵兵)大众网记者今天上午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8月24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46号文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确定到2025年,山东省体育产业的总规模超过为6000亿元,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体育产业体系。

  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取消审批

  山东省体育局副局长王毅说,根据我省GDP在全国的占比和目前体育产业总规模翻两番这两种方法测算,我们确定到2025年,我省体育产业的总规模超过为6000亿元。《意见》提出要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新建社区和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40%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全省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超过5个。

  王毅说,山东省将加快推进体育竞赛改革,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公开全省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目录。推动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强化体育赛事公共服务,降低赛事筹办成本;探索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发展具有山东特色的职业化体育等;创新体育产业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体育产业资源交易、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和“线上线下”体育消费3个网络平台,创新发展“互联网+体育”模式。

  体育健身将有行业标准,青少年足球“教体结合”

  编制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政府应编制并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俱乐部。积极研究制定体育健身服务行业标准,到2025年,全省健身俱乐部总量超过1万个;大力发展足球等潜力项目。探索建立“教体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及时总结足球项目改革经验,促进篮球、排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潜力项目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业、物流等各方面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加强体育运动指导,发挥我省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测定、健康咨询和康复理疗等各类机构;促进其他门类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商业与体育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利用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多功能的购物、健身、娱乐综合体。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体育产业联合会等建设,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协会和中介组织,促进各业态协调发展。

  试点“医疗卡健身”,培育复合型体育人才

  王毅说,我省未来将突出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意见》在多处提及鼓励社会参与、吸引社会投资等内容。一方面,强调参与主体和领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突出参与形式更加多样。比如向社会资本全面放开体育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拓宽投融资渠道,设立体育产业发展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向体育企业创新和小微企业、体育服务业发展等领域。进一步落实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体育公益事业。

  在完善健身消费政策上,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人均结余资金充足的地方探索开展“医保卡健身”试点;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设施;在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上,省内高校要重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体育职业教育,鼓励支持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等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创业扶持范围。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