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凯
一镇一业,如何兴业?潍坊安丘用实践给出答案: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如今,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在安丘各镇拔节生长,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安丘“一镇一业”兴农志》系列报道启程,带您深入乡镇,探寻产业背后的创新密码与富民故事。
第一站,走进安丘市官庄镇。这里一手握紧科技“芯”,让大姜“跨洋出海”;另一手延伸产业链,让蜜桃“点石成金”。“西桃东姜”的格局之下,是一条“一轴两区”绘就的产业融合振兴之路。
驶出潍日高速官庄站,一条生态农业观光大道如翠带延展,串起智能温室、生态农场、连绵姜田与起伏桃林——这里,正是潍坊安丘市官庄镇“一轴两区”示范工程擘画的现代农业景观带,也是安丘“一镇一业”战略下镇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以前地块零散,种地收益低。如今大棚成区、果树成行,城里人都跑来采摘旅游!”官庄镇十字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忠站在观光台上,语气中难掩自豪。
安丘市官庄的产业振兴,始于一份“尊重风土”的科学规划。西部丘陵、中部平原、东部为洪沟河沿岸地带,差异化的资源禀赋被精准匹配最适宜的产业:西桃、中菜、东姜蒜。镇政府系统性布局,在西区发展优质大桃,中部精耕设施果蔬,东部专注大姜大蒜,平原区稳保粮食生产,“一地一品”的生态农业格局浑然天成。
规划中的“一轴”,以潍日高速官庄站至齐鲁天路为轴线,重点培育20家生态家庭农场,并于高速口规划建设千亩高端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园,打造集科技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旅融合带,成为一条串珠成链的经济走廊和风景线。
在官庄镇凤舞山孔雀放飞园,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孔雀齐飞的壮观场景,还能体验特色禽类的科技养殖。“我们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孔雀基因测序,分化培育蛋用、肉用、观赏型孔雀,以满足多元市场需求。”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模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销售额100余万元。园区负责人马金一介绍,农户还能认养孔雀苗,园区统一回收,每只可获纯利600元。
“两区”建设犹如鸟之双翼,协同发力。现代种养循环区以长生源农场为核心,年处理畜禽粪污2万吨,产出有机肥5000吨,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原来让人头疼的粪污,现在成了抢手的宝贝!”养殖大户赵志强高兴地说。农文旅融合区则整合齐鲁桃海、管宁文化等资源,推出“春赏花、夏摘果、秋品宴、冬购礼”四季主题活动,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让农田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
宏伟蓝图落地,靠的是机制与人才。官庄镇通过党政包片、专家顾问团、人才保障金等机制,赋能产业创新。山东农业大学专家的技术支撑与新农人的创新视野,共同催生了“阴阳棚”、生态小麦等新模式,亩产效益持续提高。
“我们聘请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力荣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刘树堂教授等研发团队担任官庄镇生态农业顾问,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让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落实。”官庄镇党委副书记黄敬宝介绍。桃海人家负责人杨志荣欣喜地分享:“专家推荐引进的‘中蟠101号’,亩收益超过6万元。现在又新引进了‘黄金蜜’等品种,力争鲜桃全年不断档。”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于品种迭代,也贯穿于生产模式创新。万芳果蔬农场的“阴阳棚”即是一例——阳面种草莓、西红柿,阴面培育食用菌,土地利用率提升40%。“17个大棚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预计突破2000万元,”负责人张瑞文介绍,“我们的生态西红柿卖到20元一斤,仍然供不应求,很多客户都是提前预订!”
同样的创新理念见于金一农场和凯诚农场的生态小麦种植。他们专注绿色生产,小麦价格高出市场35%。“我们的小麦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客户就认可这个价值!”马金一笑着说。而在别家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11座、反季智慧樱桃大棚3个,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
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潍坊风筝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沈珍珍展示了新研发的亚麻籽面条:“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以生态小麦开发功能性食品,小麦胚芽、麸皮等小麦副产品功能性面粉研发正在加快推进。”
官庄镇促成风筝面粉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队合作,共建投资1.3亿元的功能性健康面粉深加工项目,加快布局面粉类健康食品的研发生产。项目投产后可增加年产值2亿元,节约粮食约800万元。
截至目前,安丘市官庄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其中过20万的18个,50万的6个。一幅“园区成集群、农旅深融合、村庄焕新颜”的振兴画卷,正在这片沃野上徐徐展开。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郑晖 吴婕 尹正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