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能源“新质赛道”,山东能源科技创新取得多点突破

2025-11-06 12:06:44 来源:  作者: 刘童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荣成石岛湾核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等“大国重器”相继落地;首个630℃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煤电机组有序建设;核能跨区域供暖、车网互动充换电等示范应用全国领先;油气管道高后果区视频监控覆盖率达90%以上……

  11月6日上午,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以来,山东紧扣行业需求与科技前沿,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及先进装备推广,能源科技创新与装备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多点突破。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持续突破。山东构建起梯次衔接的创新平台体系。其中,山东大学成立核科学和能源动力学院,加快核能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美核电气叶奇蓁院士工作站攻克核级流量计等“卡脖子”技术并实现国产化替代;潍柴集团牵头设立氢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力抢占新一代薄膜光伏电池及光电利用的科技制高点。

  二是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氢进万家”工程多点开花,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2000辆,居全国第四位;建成加氢站38座,居全国第二位;在潍柴动力、东岳未来等氢能产业园建成氢能热电联供示范项目;在临沂精品钢基地建成世界首条纯氢竖炉示范中试线。“核动未来”工程进入中期,在“国和一号”总参数优化、高温气冷堆部件研发、核药研发等方面斩获多项成果。“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工程推动产业从“实验室规模”跃升至“技术产线平台一体化”阶段,跻身国内第一梯队。“绿电绿氢重化工园区用能互动示范工程”等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功立项并启动。

  三是填补行业空白式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烟台蓬莱下线150米级全球最长海上风电叶片,应用于在东营并网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足以满足5.5万户普通家庭全年用电需求;潍柴动力全球首款大功率商业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产效率达92.55%,创全球纪录,为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稳定可靠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山东爱旭研制出全球量产效率最高的光伏ABC组件;台海玛努尔压水堆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助力海上稠油热采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此外,还有22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名单。

  此外,山东以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双引擎,推动产业差异化、错位式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刘学军介绍,目前,山东基本建成东营经开区、烟台蓬莱、威海乳山三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新型储能装备多元发展,锂电基本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固态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产业布局同步推进;初步形成烟台、威海两大核能装备产业集群,与济南、淄博等市构建起重型装备和特色装备协同配套的发展格局;以“鲁氢经济带”城市为中心,在氢能“制储运加用”等环节培育一批国内头部企业,成为全国氢能产业最完整的省份之一,先发优势明显。

  (大众新闻记者 刘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