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济南重名或名字相近地方 魏家庄、水屯都各有两个
来源:济南时报 2015-07-06 09:38:00
” 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称,据史料记载,兴隆庄始建于宋代,原名叫火闹庄,村名来源不详;明代村子改名为火龙庄,直到民国初年火龙庄改名为现在的兴隆庄。”甸柳庄和甸柳新村 “一家分成两户” 在济南,还有一个让陌生人“眼晕”的地名便是甸柳庄和甸柳新村。
“我要去趟魏家庄,一路打听却走到黄台了。”近日,外地的小王来济南谈业务,由于对济南不熟悉,原本打算到市中区魏家庄,结果来到了天桥区黄台社区魏家庄。一个城市怎么会有两个魏家庄?记者调查发现,在济南这般地名重名的现象不少,像兴隆、水屯、甸柳等,都有不止一处。这些地方为何会重名,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和盘点。
两个魏家庄 “弄晕”外来客
万达商业综合体的崛起,让市中区魏家庄街道辖区成为济南最繁华的区域之一。然而在济南提起魏家庄,并非仅此一处,天桥区黄台也有一处魏家庄,这是一个村。天桥区魏家庄村民魏先生称,有时外地游客向他打听市中区魏家庄的位置,他都会把两个魏家庄的区别告诉游客,“很多外来游客经常被两个魏家庄弄晕了。”这两个魏家庄为啥会重名,各自是如何形成的?
市中魏家庄古为郊野村庄 魏姓人家躲水患迁此而成
大凡地名为某家庄的,多因村中某姓住户多的缘故。从字面来看,市中区魏家庄的得名也与魏姓人家有关。
记者采访发现,事实的确如此。在经二路魏家庄社区居住的花甲老太徐翠云告诉记者,魏家庄的来历是因为一起水患,“长辈们流传下一个说法,很久以前魏家庄是一处郊野村庄,少有人居住。清朝有魏、曹两姓人家为避黄河水患,从长清楚家庄迁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后来在给村子起名时,因为魏姓人家最早来到这里,而且人口较多,所以才把这里叫做魏家庄。”
据相关文献记载,魏家庄形成村落的时间大约是在1850年前后。1904年济南开埠后,魏家庄附近辟建商埠,属保留村庄;1948年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街政府;2001年4月,魏家庄街道办事处与原馆驿街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合并,形成如今的魏家庄街道办事处。
黄台魏家庄村庄已变迁混杂安居 历史地名仍保留
在二环东路和小清河北路附近的黄台山南侧,也有一个魏家庄。居民魏崇国告诉记者,他们这个魏家庄目前有4000多口人,第一大姓为魏姓,其次是李姓。“我们魏家庄估计至少得500年了,祖祖辈辈一直在这里生活。”他说,由于市中区也有魏家庄,以前经常出现送信送错地方的情况,原本送到市里的魏家庄,结果打听到黄台来了,“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提到魏家庄,一般老人都知道黄台有个魏家庄,可能年轻人很少知道了。”
记者查阅黄台村志了解到,黄台魏家庄原称魏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魏姓从直隶枣强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魏家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魏家庄”。清末民初,一些异乡居民因受灾等原因迁徙定居于此。民初,全村居民有200余户、600多人。1948年济南解放时,魏家庄居民达300户、1200余人。1959年,黄台大队正式成立,魏家庄划归黄台大队,庄内分成8个生产队。1983年,撤销生产队建制后,魏家庄属黄台村的1个自然村。
1986年,黄台新村按规划建设为居民集中居住区,魏家庄原旧房舍逐步拆除,到1991年,居民全部迁入新居,同黄台山庄连成一片。为了保留历史地名及人们传统习惯,原庄名保留了下来。据介绍,为了体现魏家庄为黄台村的自然村,区别于其他的魏家庄,故在黄台新村中称“黄台魏家庄”,但原魏家庄居民和黄台山庄居民交叉、混杂安居。两个水屯村 相隔30多公里
提起水屯,你会想起济南的哪个方位?在济南,“水屯村”也是个大众名,不仅天桥区北园有,槐荫区腊山也有,然而这两个水屯村之间隔着30多公里的距离。
腊山水屯村别看俺村不出名 俺们都有水屯火车站
在今天的腊山街道办辖区王府庄以西、刘长山路延长线市中区任里村以北,有个水屯村。水屯村西靠水屯车站、北至玉周小区南墙与后周村搭界,在槐荫区腊山街道办事处辖区。
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长清县志》载:“水屯”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人们从直隶(今河北省)来此落居,前清时期水屯村叫小黑杨庄,因本村地势低洼长年积水,取名水屯。
水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孝军介绍,当时水屯得名的另一原因可能是因为村里地势低,有几个七八米深、占地五六亩的大水坑,如今这几个大坑已垫成土地。水屯村不大,从形成村庄时的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也仅有200户左右。“我们村还有个水屯火车站,运货的货车都会在这里中转。”王孝军告诉记者,因为在北园也有一处水屯,所以早些年他们村里村民写通讯地址时都要注明西郊腊山水屯,村委会的办公电话三天两头都能接到找北园 街 道 水 屯 村 的 电 话 。“别说外村人,有时候在外地的村里人回村都能走错。”在腊山水屯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吴秀河说,一般在市里打车说要去水屯村,司机师傅都会往北园拉,记得有好几次在外地打工的村里人从火车站下车打车回村,一不留神就被拉去了天桥北园那边。
北园水屯村社区2000多口人 但没有姓“水”的
在北园街道水屯北路附近,也有个水屯村。水屯小区居民、81岁的朱希雨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北园水屯比济南西部的水屯“名气更大”。1958年8月9日,毛主席视察北园时来的就是水屯村,当时水屯村都是菜田和稻田,一片泽国。
他说,自己虽然80多岁,但对水屯的由来等历史并不了解,“水屯出现的年代太久远了,光我们家在这里就好几代了。”他说,北园水屯是个杂姓聚集区,不少外地人在此定居,繁衍生息,社区以“朱”姓人群最多,是最大的姓,其他还有刘、杨、宋、韩、闫、孔等姓氏。“我们水屯村并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水屯有2000多口人,没有一个是姓水的。”
北园街道水屯社区工作人员朱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水屯这个地方是济南的“大水库”,由于地势等原因,一下大雨水就会涌到水屯来,“估计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吧,故名为水屯。”
两个“兴隆”名 寓意各不同
济南人对市中区兴隆庄的概念并不陌生。如今处在二环南路与二环东路交叉口附近的兴隆街道办事处,正由城郊农村崛起为一处泛旅游综合体。但有细心市民发现,除了兴隆庄外,济南还有一处比较著名的小兴隆街。一个是村庄一个是街巷,两者间有何渊源?
市中兴隆庄始建于宋代 曾有“火龙太子”传说
4日,记者来到兴隆街道兴隆一村。随着拆迁进行,村里许多村民已离开,偶尔能看到一些老人留在村中。胡同口乘凉的苏老太说,自己已年过九旬,一直住在这个村里。“这个地方以前就是兴隆庄,有几百年历史了。”
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称,据史料记载,兴隆庄始建于宋代,原名叫火闹庄,村名来源不详;明代村子改名为火龙庄,直到民国初年火龙庄改名为现在的兴隆庄。
火龙庄的来历,有一番典故,即兴隆庄一直流传着的“火龙太子”传说。苏老太说,在她小时候,村里长辈就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有一则就是关于火龙庄的。据说明代该村南侧山坡上住了一户人家。有一天,这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孩子出生后他家房顶便飘着两朵乌云,无论晴天阴天,两朵乌云始终不消散。后来一位道士来到村子,看到这一现象后告诉孩子的母亲,房顶那两朵乌云是天狗,乌云不散表示天狗护主,这家孩子是火龙太子,是当皇帝的命。但一百天之内不能让他见生人,否则破了真气,就只能做个普通人。
就在孩子长到第99天时,从外地来了一群玩杂耍的,恰巧孩子的姥姥也在他家。听见锣鼓响姥姥忍不住带孩子去看戏。结果孩子见了生人破了真气,长大后只是一名普通农民。为这,村里人没少惋惜。后来,村民便把村该名为火龙庄。
历下小兴隆街寓意吉祥 最早现于光绪年间地图
除了兴隆庄,在历下区曲水亭街以北、后宰门街以南,还有一条小兴隆街。街长125米、宽2米,呈“L”形,土石路面,两侧多是旧平房住宅。
据《济南老街巷》一书的作者唐景椿介绍,济南以“兴隆”命名街巷的例子有很多,“济南有个北小门街,原名曾叫兴隆街,是因为早先这条街上有家兴隆客栈;济泺路附近原来有条街名为泺利街,清代在此建兴隆阁,后来街巷改名兴隆街;而历下区南北菜园街附近曾有条兴隆店街。鉴于已有这么多名为‘兴隆’的街,所以曲水亭街这处小街巷便命名小兴隆街,一来表明历史较其他街巷晚,二来小兴隆街仅长125米、宽2米,相比其他兴隆街确实‘小’。”
唐景椿说,“兴隆”二字寓意吉祥,小兴隆街也有这种寓意,“这条街名最早在光绪年间的地图上有记录。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也有记载。”甸柳庄和甸柳新村 “一家分成两户”
在济南,还有一个让陌生人“眼晕”的地名便是甸柳庄和甸柳新村。同是甸柳,然而却在不同的区划区域内。记者探访发现,其实甸柳庄和甸柳新村早先可是“一家人”。
历城甸柳庄边、柳二氏搬迁后 才开始有“边柳庄”
据了解,关于甸柳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口口相传的说法:“先有柳家店,后有闵子骞;先有闵子骞,后有甸柳庄。”相传这个地方最早是柳姓人到这里开店,叫“柳家店”。后来住户多了,就成了庄,将名字顺序倒换一下,叫“店柳庄”。由于古时候“郭”外称“郊”,“郊”外称“甸”,所以用“甸”字取代了“店”,成了“甸柳庄”。
真正的甸柳庄老村在哪儿,已很少有人知道。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边、柳二氏由直隶(河北省)迁至“甸柳庄”。当时村子西北处有闵子骞墓,故名“闵子骞前甸”,不久又以边、柳二姓改村名为“边柳庄”,后改称“甸柳庄”。
如今的甸柳庄早已不是一个庄,已和市区连成一片,边界难以准确划定。“老甸柳庄的村貌已经没有了,曾经的村庄中心约在现在的甸柳社区居委会,居委会院内有3棵50年的老杨树,算是老甸柳庄的遗物。”老甸柳庄村民郭仁说,老甸柳庄的范围大致是南至现在的益寿东路、北至山大南路、东至二环东路、西至闵子骞路。
“甸柳庄虽不大,但它的田地范围很广,百花公园、汽车东站、甸柳新村东边部分都曾是甸柳庄的田地,约有1800多亩。”郭仁说,老甸柳庄四周的村庄有利农庄、马家庄、葛家庄等,曾隶属于华山乡、王舍人公社、洪家楼镇,现在属于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办事处。记者了解到,后来由于历城区和历下区行政区划的划分,归属于历城区的部分仍旧延续过去的名字甸柳庄,而历下区部分则叫甸柳新村。
历下甸柳新村曾为老甸柳庄一部分 和甸柳庄“交融”
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东至二环东路,与历下区政府毗邻;西至燕子山路,与燕山街道相连;南至经十东路、北至益寿东路,辖区有甸柳新村居民区。
“很多时候并不能区分甸柳庄和甸柳新村,比如有的银行网点可能在甸柳新村辖区内,但名字依然叫甸柳庄支行,甚至有些甸柳新村老住户,向别人说起自己的住处来,还说自己住在甸柳庄。可见即便区划分开了,但一些历史渊源依然存在。”甸柳新村的居民曹庆顺说,如今的甸柳新村,其实是老甸柳庄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区划划分才与老甸柳庄分开,取名甸柳新村。
民政部门
现在已很少命名地名 跨区域地名允许重名
为何同在一个城市,会有不同地点出现重名现象?5日,记者联系到济南一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他表示,地名命名是很早之前的工作,除了有新建或新调整的地方可新命名外,现在已很少再对某个地方命名。“对某个地方的命名要按照《济南市地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记者查阅该办法了解到,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相关规定,可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理或者经济特征。办法列举了不得重名、同音的地名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名称;市区内道路、居民区的名称;同一县(市)内道路、居民区的名称;同一乡(镇)内行政村、自然村的名称;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根据该办法,只要重名的地方不在相同的上一级区域内即符合规定。
责任编辑:宋立鹏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