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尹延杰
责任编辑:张娜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词语常形容君子为人处世犹如水一般,有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济南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一说到济南的水,就会联想到济南的泉,可济南不只有泉,还有湖与河。大明湖、华山湖、白云湖、雪野湖、黄河、小清河、玉符河……就连“济南”之名,也是因地处古代四渎之一“济水”的南方而得名。
水给了济南滋养、个性和活力。水文化渗透在济南的历史之中,也继续浇灌着济南的今天和未来。
以“泉”孕育的城市文明记忆
水一直都是整个社会的“生命之源”,是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素,对城市生存、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济南,是一座拥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000多处天然泉水。泉水为济南带来了“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胜景,也为济南人带来无时无刻的温润泉文化滋养。为了加强名泉保护,今年1月11日,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重新修订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所称的名泉,是指《济南市名泉名录》所列的天然泉和由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天然泉。济南市行政区域内泉水补给区、汇集出露区和名泉泉池、泉渠及其人文景观的保护适用本条例。《条例》规定,名泉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精准保泉的原则,加强泉源保护,保持泉水喷涌,确保泉水水质,合理利用泉水,弘扬泉水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济南不断发挥泉水资源优势,不仅将“天下泉城”纳入“十大之城”建设目标之一,更是成功连续举办了十届国际泉水节,大力实施“泉水直饮”工程,因泉而生的济南,值得我们期待。
从繁华到没落再到苏醒的“河”
民间曾有句谚语:“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宋金之际,小清河开凿让济南直至通海,广开财源的黄金水道盛极一时。从数百年前的水运兴盛,再到上个世纪的搁浅没落,小清河停航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水源不足只是一个方面,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对水运也造成了巨大冲击。直到今日,小清河再次迎来复兴时刻。2023年3月21日,小清河复航济南段机器轰鸣,航道、桥梁正按计划进行工程作业,港口港池及码头前沿主体清晰可见。预计小清河济南段将在6月底前具备通航条件,千年古河道即将实现全线通航。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毋庸置疑,将出海口延伸到家门口,随着内河水运的逐渐复兴,意味着小清河有望成为贯穿山东省中部工业走廊的一条内河水运大通道,也将会是济南核心区直接通向海洋的对外开放通道。
根据总体规划,小清河沿线规划4个港口11个作业区,共164个泊位,综合通过能力7960万吨。目前,济南港主城港区码头工程全部完成,港池土方开挖完成总量的79%,道路堆场完成总量的85%;章丘港区港池土方开挖和码头工程全部完成,道路堆场工程完成总量的83%,6月底济南港具备基本的办公生活条件。
“湖文化”滋养着济南万物
湖承载着水,当湖水升腾弥漫,与万物相映,沉淀出强大的智慧和力量,带来无数的灵感和遐想。济南的湖,最常提的就是大明湖。大明湖古时就有着“第一泉水湖”的赞誉,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2023年新春,济南因“超然楼亮灯”频繁出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热搜榜单。自它“出圈”后,每日傍晚超然楼广场都会排满前来观光的游客,大家举起手机穿过层层叠叠的人群,记录下亮灯的绝美瞬间。与“超然楼”一同爆火的还有大明湖的各航线游船,赶巧的话,还可以在湖上观看超然楼亮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2年10月,在济南华山湖,网友发现了一只站立的灰色大鸟。据介绍,这种大鸟名为草鹭,属鹳形目鹭科,是国家“三有”野生保护动物,这种保护动物还是首次出现在华山湖。从唐代时期就被世人称之为风景名胜之地的华山,曾因城北大面积水景消失而逐渐沉寂。2014年,济南市政府提出依傍华山兴建华山湖湿地,2019年9月11日,华山湖游船正式通航。济南用5年的时间找回了华山历史上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华山的新貌重新铺展开来。华山湖亦因华山得名,从而成为游人打卡、市民玩耍的网红新地标。眼下,增强城市与生态的紧密联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济南与水共存共荣的基本准则。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只有守护好“水文化”,泉城济南才能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初审编辑:尹延杰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