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非遗”,路在何方

2024-10-23 09:19: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范明昱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如果将时光比作一幅长卷,那么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历史再现。

  非遗,始于历史,千年传承,坚守匠心;非遗,亦行于时代,跨界融合,探索创新。

  放到城市上来说,济南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45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更是诞生于此。数千年来,在济南这片热土上诞生的文化艺术瑰宝不胜枚举。济南非遗,意味着历史悠久、古老灿烂,还意味着巧夺天工、独具匠心。

  10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为期五天。以非遗瑰宝为媒介,凝聚五湖四海之合力,共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真髓,全面展现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

  借着这场非博会的东风,济南能否开启新的“非遗传奇”?

  20年的非遗保护,守护文明之光

  神话传说中,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将黄土捏成了团,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人类。神话故事必然带有神秘的幻想色彩,但让“神”拥有这种非凡的动手创造能力,又合乎人类想象的情理之中。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往往浓缩在揉捏、编制、印染、锻造、勾勒、雕刻、烧制这些动词里。足以可见,中国人对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极其珍重的。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星辰,一直闪耀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光辉。

  今年适逢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这20年,“非遗”也早已成为济南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济南以建设“非遗名城”为目标,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即:放大一个品牌——中国非遗博览会带动效应,打造“泉润非遗”十大品牌活动,选树百名“泉城非遗人”,建设千个“泉城非遗坊”,培育万名“泉城非遗娃”。

  如今在济南,非遗宛如近在咫尺的艺术瑰宝,散发着魅力。目前,济南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108项、市级56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人、省级68人、市级278人。

  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济南还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泉·美食”“泉·民俗”“泉·民艺”3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公布百花洲、明水古城、济南市文化馆、大观园非遗研学基地、虞山书院、山东泰顺斋南肠博物馆等7处非遗打卡。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影响力,增强了济南旅游的文化内涵。

  以物传心,解读“济南文化”的新灵魂

  非遗代表济南的新灵魂,当之无愧。

  守护非遗价值,做活非遗经济,如今乘着文旅深度融合的东风,非遗这份在齐鲁大地传承了上千年的民俗文化美学,正站在新的风口,为济南带来新的蝶变。

  此次非遗博览会上,济南展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泉式养生、泉城美学、曲山艺海三个版块,却能在方寸之间完美展示济南非遗的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生动展现济南人的“泉式生活”。

  泉式养生,可以说是济南非遗的一大亮点,济南是扁鹊故里,也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泉式养生版块现场邀约了中医耳穴疗法传承人提供现场咨询,以及泉水香道的展示体验,还有泉水食品的销售。

  泉城美学,是济南正在积极打造的品牌,这个版块集中展示了莱芜木版年画、龙山黑陶、面塑、唐锦彩、根雕等10余个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龙山黑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现场进行拉坯展示,龙山黑陶的代表作蛋壳陶最薄仅仅0.2毫米,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张国庆在继承原来的技法基础上,如今已经能制作出比原来尺寸更大的蛋壳陶杯。

  此外,济南作为全国曲艺三大码头之一,其“曲山艺海”的美誉在本次非遗博览会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展会上,济南的传统戏曲、曲艺项目纷纷亮相,多达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就有3项,让观众领略到了济南曲艺的深厚底蕴。

  事实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了多届,非博会已经和济南留下了深厚的渊源。此次的非博会上,济南非遗正带着泉城的烟火味、生命力和创造力,融入城市发展的骨血,成为济南的新灵魂代言,不辜负“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的期盼。

  透视文化“两创”的底气和信心

  非遗的全面起势,其实也能成为济南一种新的生产力。它的创新和发展,既能够振兴传统手工艺,又能为城乡发展提供新动力,激发文化创业活力。

  非遗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一种民族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将优秀非遗项目精心提炼与创新发展,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象化展现。

  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遗的展示和体验提供更多可能性,也让非遗项目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此次非博会设置了“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美在交流与互鉴”等重点板块。其中“美在创意与共享”板块重点呈现非遗与新技术结合之美,通过沉浸式应用场景,让观众领略非遗的时尚与新潮。

  戴上AR眼镜,仿佛走入千亩麦田,感受“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的马街书会盛况;置身皮影体感互动空间,举手投足,带动皮影角色演绎世间百态;纸鸢漫游空间,一松一拽,感受天高地阔放飞乐趣。抖音的百YOUNG非遗体验,百度百科的AI非遗馆,微博的非遗焕新计划,京东方艺云的非遗作品数字化展示,泡泡玛特的非遗潮玩,都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视角、新创意和新思路。

  在看到数字技术、现代设计融入非遗的同时,“非遗+美学”“非遗+创意”“非遗+潮流”品牌的诞生,也离不开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守正创新。穿梭于各展区间,还能看到许多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的身影,他们专注地投入到“小小手工匠”研学体验、“非遗小舞台”展演等活动中,彰显中国非遗的弦歌不辍。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让非遗变新潮。

  非遗是城市的根与灵魂,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是苍白而乏味的。随着非遗博览会的落地生根,文化“两创”也在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优秀的非遗文化在济南被挖掘、传承、弘扬,成为滋养这座城市文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力量。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