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玉
随着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快速兴起,有不少老年人的养生“战场”转至线上,通过各大平台获取养生保健知识。
与此同时,所谓商家捏造“专家”身份,在短视频平台、小型直播App、私域直播等渠道开直播,采取“拉人头”的方式、通过设置密码进入直播间“听课”……也成为了新的赚钱密码。
专家身份成流量密码
“看,我又领了3毛钱。”湖南长沙72岁的任琳听完养生课,答完题后,兴致勃勃地跟家人说起自己领到的奖励。据《法治日报》报道,像任琳这样沉迷于网络养生局、花钱买课、疯狂记笔记、购买养生产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其中,“专家”身份成为商家引流的关键。但养生局里哪有那么多专家?据报道,只有高中文化的迟某军担任讲师,就曾经被公司包装成拥有多个虚构头衔的“养生专家”,如“抗癌防癌专项基金会秘书长”等;还有的人伪装成“道长”“国医”为老人“授课”。
图源:视觉中国
而这些“专家”的授课内容确实有一些基础养生知识,并非完全蒙骗。再加上类似“救人无数”的自我宣传,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让老人更加深信不疑。
一些养生直播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利用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进行不当营销,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线下引流 线上卖货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养生直播间套路相似,都从线下门店引流开始。“1元钱买15个鸡蛋”“开业当天免费领取护膝一双”,有的门店在开业时打出这样的口号。多位受访者表示,门店要求年满45岁才能领取,之后他们被拉进网络聊天群,有人定期在群里发直播链接,并且链接每天各不相同,有的甚至需要输入密码才能进入。
据了解,一些养生直播间的直播服务由小型网络公司提供,点击链接后,会将客户引流至网络聊天群的“私域直播间”,在小圈子范围内对中老年人进行“洗脑”。还有直播间注册多个账号,被举报后“转战”至新平台。在所谓的“私域直播间”内,一些自封的“养生专家”精心编织健康焦虑情绪,夸大其词地推销各类保健产品。由于主播们采用精心设计的劝购话术,许多老年人难以分辨真假,频频入坑上当。
这些养生直播间瞄准“触网”中老年人,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产品功效夸大其词。不少中老年人从一开始获得蝇头小利到购买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保健品,一步步走进设计好的陷阱中。
网购保健品却是三无产品
“我母亲每天12点半准时看直播间的养生课,甚至还做笔记,后来陆续买了熊胆粉、鱼油等保健品,到目前为止已在直播间消费了8000多元,劝说也无济于事。”近日,来自浙江衢州的黄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因母亲痴迷养生直播而苦恼不已。
“早上吃三粒,晚上吃两粒,您心律不齐的症状一定会大大改善。”在黄女士分享给记者的视频中,一位自称王总的“养生专家”在直播间里如此宣传产品功效。然而,收到货后黄女士发现,“这些保健品由小厂家生产,没有生产批准文号,有的连生产日期都没有”。
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所谓的养生产品往往质量低劣,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产品根本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老年人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不仅浪费了金钱,还可能延误了正规治疗,导致病情恶化。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养生直播间还破坏社会信任,不仅损害了老年人的利益,也败坏了整个网络直播行业的声誉。
加大监管,守护银发族权益
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就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鼓励研发适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营养要求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配方食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在中央网信办今年开展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明确要求平台应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加强对主播资质核验,“并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
图源:视觉中国
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
直播平台有责任对这些养生专家的身份做好审核和认证工作,一旦发现弄虚作假,采取封号、禁播、纳入黑名单等办法进行严惩。同时,各平台也要对私域直播、小型直播App,可通过设置敏感词、跳转外部链接风险提示、设置明确举报窗口等方式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
平台作为直播的载体,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加强对直播带货的监管,对直播带货的人员和内容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及时筛查、屏蔽、下架、关停这种“坑老”直播。同时,平台还应建立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既能有效遏制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也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养生直播间的监管、整治是构建法治化、规范化网络直播环境的必然要求。法治社会,任何空间都不是法外之地。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新华网、法制日报、中青网、工人日报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