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帆
责任编辑:张帆
本报1月3日讯 零基预算改革,是一项具有长远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是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近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系统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零基预算改革,改变“基数+增长”的传统预算模式,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准性,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预算管理体系。
《实施意见》明确改革要求。构建以零为起点、以财力为基础、以绩效为依据的预算分配机制。自编制2025年预算起,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用3年时间在全市基本建成上下贯通的改革制度体系。
重构支出政策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全面清理评估支出政策,坚决破除预算基数。结合政策清理,进一步明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基层支出负担。打破部门界限,汇总编制“四张清单”,根据支出方向与文件依据,确定分支领域与支出类别。通过对政策任务的统筹整合与优化调整,推动预算支出内容合理有序、精准有效,实现“一张视图”管到底。
创新预算编制方式。建立政策任务按“ABC”分级,具体支出项目按轻重缓急排序的2层排序机制,以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为导向,改进预算审核方式,促进预算审核科学化、规范化。科学测算预算限额,按照足额保障、统筹保障、视剩余财力情况保障3个原则,对“ABC”3级支出进行资金配置。不断健全预算审核论证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和公开征求意见机制,提升预算审核整体质效。
系统推进配套改革。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目标管理贯穿零基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将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支撑。推进成本效益分析,强化对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对增加财政支出以及较前3年平均支出增加的政策和项目,开展反向成本效益分析,找准边际成本。推进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实现财力和政策的精准相适。推进多元化资金投入,加大各类资金统筹力度,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财政”改革,为零基预算改革提供信息化支撑。
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资源统筹,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服务保障能力。确立“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重点支出优先顺序,健全支出回看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激励约束,将零基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作为评价要点,将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情况、绩效管理情况、财会监督等发现问题进行挂钩,保证改革质效。
在主要亮点方面,《实施意见》设立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城市运行“四张清单”,涵盖政府支出主要范围,同类型项目在清单内统筹排序,更加科学有序。在“四张清单”中,建立“分支领域—政策任务—具体支出项目”树形结构层级,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另外,辅之以政策清理、标准比对、项目归并等措施,实现支出政策跨部门整合的新突破。测算过去3年“四张清单”、分支领域的支出占比结构,结合财力可能,以支出方向确定资金资源配置。改变过去以部门为单位的“基数+增长”模式,从“支持部门”向“支持领域”转变。
创新设计了政策任务按重要性“ABC”分类、支出项目按绩效目标评价排序两层嵌套的排序机制;建立了由分支领域总协调部门(单位)牵头排序机制;同时,开启公众参与、专家意见征询、第三方评估的论证排序渠道,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审核的科学性、透明度。
推动绩效端口前移,申请预算必须设定绩效目标,产业项目及重点建设项目的绩效目标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任务挂钩,无目标不预算。预算排序安排时,通过评价绩效目标实现情况,优胜劣汰。
同时,首次提出反向成本效益分析概念。凡是需要增加预算支出的,都要进行削减支出影响分析,促使预算单位倒推实际需要,控制边际成本。结合实际工作,取消产业发展领域区县级配套,市级出台政策由市级独立承担支出责任,加速政策兑现,减轻基层负担,激发改革活力。探索建立政策调整机制,预算安排确定后,根据项目预算资金安排规模,修订支出政策,畅通“政策制定—预算安排(绩效评价)—政策优化”渠道,实现财力与政策的精准相适。
原标题:自编制2025年预算起 实施零基预算改革 济南将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上下贯通的改革制度体系
初审编辑:张帆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