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小葫芦长成致富大“福禄”

2025-01-27 09:3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孟彤晖 肖阳

村民屋子里挂满晾晒的葫芦

  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肖阳 济南报道

  葫芦,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备受喜爱的符号,它的形状圆润,底部鼓满,给人一种安稳、踏实的感觉。“葫芦”与“福禄”谐音,因此,在民间常用葫芦来表示“福禄”,深受百姓的喜爱。

  1月26日,大众网记者走进济阳区仁风镇王家村党委书记王元荣家中,看到一个个饱满匀称的葫芦,它们圆润光滑,经过了娴熟的打皮工艺,全须全尾,“龙头龙须”俱全,小的排成列挂在墙上,大的屁股挨屁股放在桌上,均已风干良久。“这是2024年7月收成的葫芦,我自己留了几个,因为这是我们村第一年种植葫芦,留‘福禄’图个好兆头。”王元荣表示。

  据了解,2023年前,仁风镇王家村一直走的是传统的种植模式,农村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我们村是乡村振兴先行村,通过党委政府牵线外出到聊城学习、参观,又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感觉我们村子也非常适合种植葫芦,就将葫芦的种植模式‘复制’回来。”王元荣表示。

资料图:2024年7月份,已经成熟的葫芦还没有采摘

  虽然是复制的“成功经验”,但之前没有接触过“葫芦种植”的王家村村民还是免不了心里打鼓……已经学习到的成熟的葫芦种植技术以及济阳区本身优渥的土壤条件,给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从2023年4月份种植到7月份丰收——王家村第一批葫芦试点田取得的了圆满成功。一时间,王家村村民的家里,葫芦挂满院落,大大小小的葫芦在阳光下分外耀眼,一派丰收的喜悦。王元荣说:“从种植葫芦来讲,打破了我们村的种植模式。小规模的种植却为村集体带来6、7万块钱的收入。”

资料图:2024年7月份,村民正在加工葫芦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王家村种植的葫芦皮质厚实,形状匀称,龙头粗壮。青皮葫芦一下架就被来自各地的客户采购订走。但也有的客户采购的是已经加工晾晒好的葫芦,葫芦加工是个细活,如果不及时打皮,新鲜的葫芦会出现斑点、甚至烂掉。刚摘下来的新鲜葫芦,首先就需要用机器进行去皮处理。

  没有打皮机怎么办?王家村村民给的答案是“现造一台”。王家村村民看着网上找来的图纸,几番琢磨,耐心调试,不久,一台基于风扇集合钢丝等材料的“葫芦打皮机”便崭新“出炉”,葫芦打皮机的加入进一步加快了葫芦的加工精度、速度,葫芦也得以卖出更好的价格。

资料图:2024年7月份,村民在自家庭院里晾晒葫芦

  如今,王家村的葫芦已经大丰收,村民脸上露出了笑容,村集体的收入也高了。王家村从传统作物到经济作物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最开始就是我俩在这负责葫芦的种植,不仅有一份事儿干,还有一份收入。”仁风镇王家村村民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下一步,王家村将继续完善葫芦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葫芦种植品种,将小葫芦做成大产业,在延伸产业链上下足功夫:积累好仁风葫芦的口碑,学习技术将葫芦进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画等文创加工,以文化元素赋予葫芦更高的经济价值。

  如今,一只普通的白皮葫芦售价不到10元,但加工后却可以卖出几百甚至几千元的高价,更可以实现由传统“葫芦加工”到“文化创意”的转变。未来,仁风镇将打造一条从种植、雕刻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的“三赢”。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我们要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新品种,拓展销售渠道,升级文创产业,增收致富,让村民的生活更有奔头。”王元荣说。

资料图:2024年7月份,丰收的喜悦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