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
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济南报道
4月24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破产审判情况新闻通报会,介绍了五年来济南法院在破产审判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破产审判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
据悉,2020年4月济南破产法庭挂牌成立。五年来,济南法院不断加大破产案件审理力度,充分发挥“积极拯救”和“及时出清”功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法院共审结破产案件699件、强制清算案件151件、公益清算案件1646件,办案质效创历史新高。化解不良债权136.27亿元,盘活资产60.27亿元,释放土地资源5705.69亩,安置职工5701名,为市场主体注入新动能。创新“公益清算”“简案快审”等工作机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大幅缩短。
在五年的实践中,全市法院勇于探索,完成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僵尸企业”出清攻坚,审结省属、市属“僵尸企业”破产案件66件,助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破产重整保障“保交楼”任务,如历城法院审理的某置业公司破产重整案,180天完成涉案项目近2000套房屋续建交付,保障2000余户业主实现安居梦;在全市推广“三无企业”公益清算,长清区法院率先试点创新“府院联动+智能辅助”模式,使无效市场主体高效出清,释放企业名称及行政管理资源。
机制创新,激发司法效能
“执破融合”“公益清算”双轮驱动。深化“执行移送破产”常态化机制,自2020年以来,共审理执转破案件26件。 全省首推“公益清算”模式,制定下发《公益清算案件审理操作规程》,破解“三无企业”退出难题,“公益清算”工作被评为全市法院新时代司法典型案事例,相关做法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推广。
“预重整+庭外重组”深度融合。出台《关于破产案件预重整操作指引(试行)》,建立“预重整识别机制”。五年来,全市法院共受理破产重整、和解案件30件,审结25件,成功挽救济南某控股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取得了“生产不停、职工不散、市场不丢、税源不断、社会不乱”的良好成效。
“繁简分流+科技赋能”提速增效。实施“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简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不断压缩,章丘区法院仅用33天即审结山东某棉制品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刷新全市法院审结破产案件的审理周期最短记录;推广“区块链+破产审判”应用,实现债权申报、表决线上办理,降低债权人参与成本30%以上。
府院联动,凝聚工作合力
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出台政策文件、纳入营商环境考评等方式,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破产工作开展。市法院与市税务局联合印发《关于办理企业破产涉税问题的相关意见》,明确破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纳税信用修复、税务注销等事项的办理流程和标准,实现相关事务的便利化;与市行政审批局携手制定《关于企业注销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为破产企业注销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道,完善企业简易注销机制,优化普通注销程序;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门共同制定《防范和打击利用破产程序逃废债行为专题会议纪要》,形成打击合力,充分发挥破产审判的正向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
2024年,市行政审批局与市法院联合推动的“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真正实现了破产管理人“进一张网,查所有事”,有力提升了“在泉城·全办成”工作水平。平阴法院审理的某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先后召开府院联席会议20余次,不仅确保当地龙头农业企业无动荡重整成功,还保障了275名职工和被租赁土地2000余户农民的合法权益。
据悉,全市13家基层法院均建立了专业化破产审判团队,为破产审判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秉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开展“法护企航”系列行动,为全市10余家企业制定“法律处方”,对全市 700 余名企业家进行集中授课,助力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升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2025年,破产审判工作将继续完善“执破融合”机制,进一步推动完善常态化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发挥破产预防和保护功能,内部挖潜继续提升破产审判质效。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