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姜雪颖
责任编辑:魏鹏
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济南报道
公交车厢能装下什么?在山东济南,这方流动空间给出的答案远超人们的想象——它可以是观光平台,透过双层巴士的全景天窗俯瞰“四面荷花三面柳”;还可以是文化展厅,跟随复古铛铛车穿梭老商埠、趵突泉等商圈和景区……
近年来,济南公交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资源,通过深度嫁接文旅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市民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公交+文旅的融合,让我的泉城之旅舒适又便捷。”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李先生一家来济南游玩时,乘坐了济南公交推出的“天下第一泉古城游览车”,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新变化。
正在行驶的“天下第一泉古城游览车”
公交特色线路成“行走的风景线”
一条条公交特色线路已成为济南的新城市名片。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海军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近年来,济南深化“交通+文旅”发展,推动公共交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公交企业开设特色旅游专线、主题型专线、短途观光线路等,提供随车讲解等配套服务,依托泉水文化、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主线,打造“行走的风景线”,形成“上车即导游、出行即体验”的文旅新模式。
海报新闻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游客更加便捷地体验泉城的魅力,济南公交推出了多条特色文旅公交线路。这些线路不仅串联起济南的各大景点,还融入了城市特色文化,让游客在享受便捷交通服务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泉城的历史文化。
例如,游777路泉水文史专线以泉水核心游览点为动线,围绕济南老城区运行,并串联起了大明湖、趵突泉、解放阁、泉城广场、宽厚里、众泉汇流等景点。该线路配备了双层观光巴士,让游客的旅游观光拥有了“高视野”,同时还提供全方位的观光和讲解服务。
游770路西客站至超然楼旅游专线则配备了复古铛铛车,将西客站片区与经四路老商埠、趵突泉、泉城路、大明湖等商圈或景区进行了串联。值得一提的是,该线路所使用的复古铛铛车融合了济南画舫的泉水特色,车内有中式屏风、仿古家具、古典顶灯、木制座椅等,营造出了“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的意境。
为方便游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济南公交还开通了景区摆渡线路。其中,趵突泉至大明湖摆渡1号线,实现趵突泉东门至大明湖西南门一站直达;555路环千佛山景区游览摆渡专线,游客可自行选择停车区域,就近入园。
济南公交通过线路优化、交旅融合和服务升级等举措,实现了从传统客运向文旅服务的转型,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出行体验,也为泉城文旅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
据济南公交工作人员介绍,在游客比较集中的时段,如“五一”假期,每天都有千余人乘坐“天下第一泉古城游览车”在泉城核心景区打卡游玩,来深度感受泉城济南的独特魅力。
车轮上“开”出新业态
当公交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覆盖能源、维保、餐饮等领域的综合服务体,会发生什么?在济南,公交已扮演起越来越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角色。
济南公交文化主题公园
它是“汽车管家”。济南公交布局“公交+维保”车辆汽车服务,开设9家汽车服务门店和1条汽车检测线,打造汽车维修保养、车辆检测等“一条龙”全生命周期汽车服务。
它是“能源站”。济南公交打造“公交+能源”品牌,向社会开放自有能源体系,含加油、加气及充电能源供应板块,目前共有6座加油站、8座对外充电站,年能源销售收入1.7亿元。
它是“餐厅”。济南公交开展“公交+餐饮”生活服务,成立了10家餐饮门店及2家超市,并经营了饮用水品牌。
它是“文化使者”。济南公交打造“公交+文创”新高地,利用公交自身的文化创意资源,设计“把子肉卡”“油旋卡”等特色交通卡,开发融合城市符号与地域特色的公交文化产品。
“把子肉”交通卡
它还是“物流先锋”。济南公交拓展延伸“公交+物流”市场,利用自有130余部厢式货车开展绿色城配业务,依托现有村村通公交线网、场站、车辆等资源,建成以“乡镇所在公交车场物流点”为支点、“村所在公交物流服务站”为终端、“公交车”为纽带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公里”。
……
眼下的济南公交,正在构建一个远超交通范畴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以“公交+能源”“公交+维保”“公交+物流”“公交+餐饮”为核心的实用服务层;以“公交+文旅”“公交+文创”为特色的文化传播层;以智能调度、安全监测、数据大脑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层。各层次相互协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据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颜廷虎介绍,济南公交通过实施“双轮驱动”策略,逐步突出多种经营板块市场功能,搭建“公交+”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公交产业链,为公交主业发展提供“多元反哺”。当前,“公交+”产业板块收入规模达到6亿元以上。
从穿梭往来的公交车到覆盖生活的服务网,济南公交正在书写一部从“城市血脉”到“城市综合体”的进化论,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得到双重提升。
颜廷虎表示,下一步,济南公交将通过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持续释放多种经营活力,努力实现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着力打造公交品牌形象彰显、产业价值充分转化、带动产业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初审编辑:姜雪颖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