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焕新颜,乡村蕴诗意!历城国庆文旅“燃”

2025-10-07 11:50: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胡中喆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当中秋的皎洁月色与国庆的热烈氛围相拥,8天长假为济南的文旅市场按下“加速键”。在历城区的版图上,三个“反差感”十足的场景格外醒目:

  世界最大单体矿坑改造而成的探险乐园里,游客们为“生态伤疤变身欢乐天地”的创意啧啧称奇;融创乐园的夜幕下,非遗打铁花的璀璨火花与孔明灯无人机的光影交织,让千年技艺迸发年轻活力;芦南村的田野间,露营者围坐篝火旁,在音乐与虫鸣的陪伴中,重拾都市中难得的慢时光。

  这场覆盖“矿坑—都市—乡村”的文旅盛宴,并非偶然的“流量爆发”,而是历城区以“创新思维唤醒沉睡资源、用文化温度连接人与场景”的必然成果。从“空间重构”到“价值重生”,历城文旅究竟凭借怎样的巧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资源重生:废弃矿坑的“逆袭之路”

  国庆假期首日,历城区顽酷星球·呼啸谷便迎来3000名左右的游客。这个由废弃矿坑改造的探险乐园,即将有望成为济南新晋“网红打卡地”。

  园区内,高空崖壁咖啡座座无虚席,游客一边品味饮品,一边俯瞰矿坑生态美景;山谷越野车赛道上,引擎轰鸣声此起彼伏,大人小孩化身“赛车手”,在蜿蜒赛道中感受速度与激情。

  曾经的矿坑废墟,如今蜕变为集自然探索、休闲娱乐、网红打卡、刺激体验于一体的探险胜地。这一转变,正是历城区城市更新创新思维的生动体现——不仅是简单的空间翻新,更是构建文化共生的城市生态。

  目前,该园区已成功申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被认证为“原始矿坑面积最大的探险乐园”。园区精准匹配全龄层需求,九大主题板块既包含高空探险、崖壁穿越等极限挑战项目,也设有无动力儿童区、萌宠互动等温和体验,真正实现“一座矿坑,百种玩法”。

  耗时数年打造的这一文旅项目,将昔日的生态“伤疤”转化为如今的休闲胜地,完美诠释了历城区“生态修复+文旅开发”的融合新路径。

  古村新韵:乡村文旅的“多元解法”

  十月的港沟街道芦南村,山楂挂满枝头,空气中满是酸甜果香。在这里,没有“打卡式奔波”的匆忙,只有“慢下来深呼吸”的惬意。

  国庆期间,芦南村推出“回村里过家家”首届露营生活节,以创意露营为核心,通过多元场景营造与深度体验设计,展现历城区农文旅融合的新成果。

  游客不仅能享受露营乐趣,还可参与农场时令采摘,亲手收获黄瓜、花生等新鲜作物;现场更有颂钵疗愈、户外瑜伽、花艺课堂、即兴草地音乐会、集体尊巴舞会、随机组排局等数十场活动,让乡村体验更具层次感。

  如今,乡村旅游的“品质化转型”已成为历城文旅的重要增长极。乡村点位通过“农业+文化+休闲”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采摘的单一模式,构建起全链条体验体系。

  同样在东泉村,“古泉月宴・萌宠秋夕”活动为游客打造了秋日专属仪式感。提着灯笼漫步青石小径,非遗鱼灯的光影在夜色中摇曳,古墙花灯将斑驳墙面映得格外温柔,尽显古村韵味。

  这种“农业打底、文化赋能、活动添彩”的模式,为历城乡村旅游注入持续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文化活化:古今对话的“融合答案”

  历城区的文化底蕴向来深厚,在这个国庆假期更是完成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体验”的华丽转身。多元文化借助创新载体融入旅游场景,让游客在休闲中触摸文化温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化表达”,是此次假日文旅的鲜明特色。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济南融创文旅城并未止步于既有优势,而是通过“文化+科技+互动”的融合创新重塑吸引力,以“迭代式”升级展现成熟景区的持续生命力。

  当非遗打铁花技艺与李清照、辛弃疾词韵文化深度融合,配合灯光水幕与歌舞表演,沉浸式历史场景就此搭建,实现“看表演、品文化”的体验升级;百余盏孔明灯与500架无人机变换阵型,抬头是满天璀璨光影,低头是人间烟火气息,家国情怀瞬间拉满。

  历城文博场馆的“体验化”,也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图书馆推出“月满华诞・光影相约”公益电影展映,涵盖红色主旋律、温情家庭片、经典动画等多种类型,让家国情怀与团圆氛围在光影中交融;博物馆准备了丰富的民俗手作体验,让游客亲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美术馆举办的“守望千里齐长城——胡德定齐长城摄影展”,从多元角度展现中国最古老长城遗迹的壮丽风光与千年沧桑;文化馆则上演非遗木偶戏《少年辛弃疾》,以灵动表演讲述家乡名人故事,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更让文博场馆从“参观目的地”升级为“文化体验中心”,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消费的同频共振。

  创新之道:历城文旅模式的“深层逻辑”

  可以说,历城区国庆文旅的火爆是“供给创新、文化赋能、服务升级”系统性布局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

  在资源转化上,历城将废弃矿坑、老旧工厂、古村落等存量资源,转化为高价值文旅产品,实现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业态融合上,推动“农业+加工+文旅+研学”多元产业融合,形成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在运营模式上,采用“全产业链一条龙”创新模式,快速验证市场需求,不断迭代优化产品与服务;在文化活化上,通过科技赋能、场景打造、内容创新,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

  当废弃矿坑回荡着游客的欢笑,当古老村落焕发出青春光彩,当工业遗存转型为文化孵化场,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从“功能载体”到“生命有机体”的华丽蜕变。

  历城正在完成的,是一场从“生存”到“生活”、从“制造”到“创造”、从“地理坐标”到“精神原乡”的全面进化。(图片来源:历城融媒)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