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省级质控 摸清土壤“家底”

2025-10-14 14:15: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胡中喆

  大众网记者 胡中喆 济南报道

  土壤是农业的根基,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三普”)正式启动部署。这不仅是一次全面的土壤“体检”,更是对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家底”的系统摸排与精密诊断。普查范围涵盖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如盐碱地),重点调查土壤性状、类型与利用状况,旨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作为山东省三家质控实验室之一,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承担了济南、聊城等六个地市、52个县(区)及相关实验室的全程质量控制工作。院里成立了以副院长为组长、部门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质控小组,配备经过严格培训并持证上岗的49名技术人员。从样品采集、制备,到分析测试与数据审核,该院对全流程实施严格把控,为构建全国土壤数据库贡献了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山东数据。

  技术升级:从“基本普查”迈向“智慧普查”

  与以往两次土壤普查相比,“三普”首次应用国家统一的土壤普查工作平台,实现了采样点位的全程溯源管理。每个样点拥有全国唯一编码,相当于土壤的“身份证”。省物化探院岩矿测试中心工程师王飞飞提出:“前两次普查更侧重于土壤基础属性调查,而本次普查目标更加多元,也更具有前瞻性。”

  在省物化探院测试中心,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作为核心检测设备,承担了土壤中有效态铁、锰、铜、锌及交换性钙、镁等多种关键指标的测试任务。工程师王玲玲补充道:“借助本次普查,我们推动技术方法创新,实现了同一份浸提液同时测定交换性钾、钠、钙、镁,效率显著提升。样品量大且源源不断,但我们对每一个数据都绝不松懈。”

  质量控制:“每一步都必须精准”

  数据真实准确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线。面对数万份样品和上百项检测指标,保障数据质量成为核心挑战。

  省物化探院构建了覆盖“外业—内业—数据”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外业组负责采样质量控制,内业组负责样品风干、制备、保存、流转与检测等环节的质控,并承担能力验证、监督检查和省级抽检样品的测试工作。创新采用室内校核与野外踏勘同步推进的工作模式,倒排工期。省物化探院将质量视为控制核心,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强化全过程管理。各质控小组细化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外业点位校核、内业样品转码与质控监督等全部工作。

  项目初期,“三普”项目团队曾试图批量处理样品以提升效率,结果发现浸提液放置一夜后数据发生偏差。因此,这要求检测团队的每一个样本、每一次检测都必须按照流程,按部就班的进行。如何在海量样品面前保持效率和冷静,如何在仪器连续运行数十小时后依然能精准发现问题,如何在团队最疲惫的时候相互支撑、高效协作。在高压环境下,这支队伍表现出的韧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精神。

  同时,为了避免在数据出现问题,“三普”项目团队建立了数据审核机制,并牵头参与制定省级技术文件,顺利完成山东省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并获得省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精准数据:支撑国家摸清“土壤家底”

  省物化探院岩矿测试中心总工程师刘慧表示:“除了完成检测任务,我们还多次协助省土壤普查办开展技术培训与答疑,定期派遣技术人员赴全省各相关实验室进行现场指导,积极组织培训,帮助任务承担单位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工作难点。”

  据统计,在“三普”工作中,省物化探院外业组共审核样点资料34106个,开展现场监督62次,检查样点199个,完成剖面采样样点596个;内业组实施监督检查213次,审核数据42730个,高质量完成了土壤普查质控任务。

  “三普”不仅是一场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调查,更是一次国家层面的土壤科技创新与质量管理实践。省物化探院凭借扎实的技术、严格的质控和前瞻性的数据应用,为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树立了标杆,也为守护大国粮仓、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一批批数据不断汇入国家土壤数据库,一幅“中国土壤图谱”正徐徐展开。而这背后,正是千千万万如省物化探院测试中心一样的团队,以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默默守护着我们脚下这片珍贵的土地资源。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