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
10月5日,“鲁清001”轮载着来自济南中欧班列的空集装箱,经小清河靠泊潍坊港区卸船。随后,这批空箱被运往青岛重新装货,一部分搭乘中欧班列送往亚欧大陆各国,另一部分通过青岛港发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从断航多年的内河航道,跃升为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小清河的华丽重生,正是山东以陆海统筹、区域协同、扩大开放为战略支点,持续拓展经济纵深、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落子。“十四五”以来,山东坚持以空间重构推动能级跃升,在从内陆到海洋、从节点到枢纽、从国内到国际三个维度上实现了发展格局的深刻变革,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间,是观察经济发展的独特维度。它突破线性思维的局限,越过地理边界、行政壁垒的阻碍,揭示经济体之间的区位关联、辐射联动与要素流动等复杂关系网,为更精准地培育经济增长极、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思路。读懂山东的空间之变,就能读懂其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深层逻辑与持久韧性。
从陆地向海洋,开辟陆海统筹新路径。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面对3500多公里海岸线和15.8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山东坚定向海洋要资源、要效益、要未来。“十四五”期间,山东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经略海洋的宏伟蓝图中,走出了一条陆海统筹、依海富民、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其中,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关键支点,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420万标箱、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保障。同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1%,稳居全国第二位。数字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蔚蓝海域已崛起为山东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山东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未来必将坚定不移向海图强,奋力书写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的“蓝色篇章”。
从节点到枢纽,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山东地处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地理节点,兼具经济大省与人口大省双重身份,这带来了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孕育着广阔的投资空间。为有效辐射并带动周边区域,为全国范围内提振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坚实支撑,“十四五”以来,山东勇担区域协调发展的大省担当,抢抓重大历史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融入长三角,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山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角色,绝非被动接受辐射,而是主动找准定位,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发展,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例如,山东制造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与京津冀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形成互补;青岛、日照等港口群,为跨区域要素流动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山东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持续锻造新增长极和动力源,不断提升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枢纽能级,真正展现出“走在前”的奋进姿态,诠释好“挑大梁”的实干担当。
从国内到国际,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开放是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在山东考察时,明确要求山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凭借内陆与海洋兼备的区位优势,山东始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十四五”以来,山东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省外向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外贸进出口2.62万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68万亿元,同比增长9.2%。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外贸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困难增多,而山东外贸不仅稳住了“量”的基本盘,“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为进出口提供稳定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山东坚定不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离不开高效的营商环境与充满活力的经营主体。
大潮激荡,奋斗不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持续优化空间布局,不断释放发展潜能,积极谋划好“十五五”发展举措,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评论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