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润杰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齐鲁大地的“文化日历”再续新篇:南有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汇聚业界大咖,西有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喜迎八方来客。
回望文化山东的一年四季,百花齐放的地理标志性节庆活动,已然绘就绚丽而又多元的文化图谱。从阳春白雪的学术殿堂到人间烟火的市集街巷,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作为产业山东发展活力的直观呈现和文化山东与时俱进的活化载体,处处展露着区域发展的内生力量。

百花齐放
系列主题文化节庆活动是多元齐鲁文化的生动呈现。
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以滕州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明星人物——“科圣”墨子和“工匠鼻祖”鲁班为主题,融合智慧与文化,吸引人文与自然科学专家学者与会。葫芦文化艺术节则以聊城当地特色产品“葫芦”为载体,融合“福禄”文化传统,倾力打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城市品牌。
其实,远不单单是滕州和聊城。放眼山东各地,类似的主题文化节庆活动,早成“百花齐放”之势。诸如孔子文化节、黄河·泰山文化节、泉水节、啤酒节、风筝节、齐文化节、书圣文化节、牡丹节、辣子鸡美食文化节、海岛文化节、金沙滩运动文化节等,早已盛开于山东大地的四面与八方。
它们是文明互鉴的齐鲁窗口。作为山东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每年9月,孔子文化节汇聚四海宾朋,以庄严隆重的祭孔大典,共同感受中华文脉的生生不息。
它们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自觉。齐文化节围绕“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齐文化精神,深挖历史智慧。临沂书圣文化节聚焦书法艺术,让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则另辟蹊径,挖掘古代科技智慧,为“山东制造”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们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菏泽依托“牡丹之都”的资源优势,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枣庄从地方美食切入,打造消费升级引擎。济南国际泉水节更是将城市独有的泉水资源与民俗展演、音乐狂欢、亲子互动相结合,让“泉城”品牌愈加熠熠生辉。
它们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华章。山东文化艺术节和大众艺术节作为省级层面的综合性艺术盛会,涵盖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成为山东艺术创作的“阅兵式”。
这些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的文化节庆活动,既有承载文化战略的宏大叙事,又有深入街巷田间的烟火气息,共同构成一个多元共生、和谐互动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节节升高
重要的不是节庆的数量,而是内容的质量。毋庸讳言的是,当前的山东系列主题文化节庆活动,始终保持着“节节高”的进阶特征。
首先是定位“高”。过去一段时间里,有些活动名为节庆,实为地方性的文化展演与物资交流。相形之下,山东的头部节庆已自觉肩负起更为崇高的使命。
孔子文化节便是典范。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纪念孔子的范畴,通过设置“孔子教育奖”、举办世界文明对话,将一场地方活动升格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文化盛事。有着22年历史的齐文化节则深入挖掘“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精神内核,将其与当代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连接,寻求区域发展的文化内因动能。而黄河文化旅游节等新兴节庆,更是直接呼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体现服务大局的担当。
其次是融合“深”。一个可见的趋势是,过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正在被颠覆,代之而起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融合体育。泰山国际登山节完美结合文化与体育精神,让参与者在攀登中感悟“会当凌绝顶”的豪情;烟台金沙滩国际运动文化节让“运动”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生活方式。
融合旅游。作为“以花为媒”的典型案例,牡丹文化旅游节更将“一次性”的赏花观光,转化为对城市品牌的长久关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到“综合消费”的转型。
融合商业。枣庄辣子鸡美食文化消费季、齐鲁小吃文化节等,通过“舌尖上的味道”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IP,直接驱动消费,再次证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业态。
再者是形式“新”。科技的赋能与理念的革新极大改变了节庆的参与模式,推动曾经的单向传播向沉浸式互动体验的迭代升级。比如“全球云祭孔”活动,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文庙和儒学爱好者联结在一起,实现了跨时空的文化共鸣。以技术革新为依托的内容形式创新,让传统文化突破博物馆的橱窗限制,成为青年群体喜闻乐见争相“打卡”的潮流体验。
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从单一展示到多元融合、从地域品牌到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百花齐放、节节升高的系列主题文化节庆活动,已然昭示出一个文化大省的强省之力。

未来之路
登高望远,方知前路漫漫。矢志不移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还需文化节庆活动做出更多创新示范。
文化的根本魅力在于与时俱进。文化节庆活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表现,需要深度熔铸时代精神释放发展势能。
可喜的是,深度融通古今的内涵建设和形式创新,始终贯穿于系列文化节庆活动之中,持续驱动着地方特色文化节庆活动的品牌化发展。
深化内涵建设,强化节庆品牌的独特性。恰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教授所言,“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修身齐家、重视伦理的文化根基,墨子思想则为现代工商社会提供了务实创新、互利共赢的价值指引。二者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发展,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深层意义所在。”着力聚焦古代科技智慧与现代创新对话的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正在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核建设,拒绝“千节一面”、谋求“一枝独秀”。
拓展互动空间,提升品牌情绪价值。节庆的核心是“人”,一个成功的节庆必然是全体参与者的节日。如何让“旁观者”变为 “参与者”与“代言人” ?“百花齐放”的文化节庆活动要想真正从百花丛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摆脱“节目单”的竞争,转向用户体验的竞争。尤其是在情绪价值驱动力越发突出的当下,如何设置更多让参与者 “动手、动心、动情” 的环节,创造独特的记忆点,必然是口碑效应的决定性因素。
完善评价体系,聚焦品牌长远发展。十几年前,各类节庆活动一度泛滥,经过规范和约束后,应该说,当前得以延续的节庆活动都是品牌化建设的样板。在这一情形之下,持续优化节庆活动的效果评估,更显重要。也唯有超越“人次”和“收入”的单一维度,更多聚焦“文化传承度”“群众满意度”“品牌美誉度”“产业驱动度”等系列综合评价,才能更加专注于节庆活动的文化浸润力和社会影响力建设。而这都是节庆品牌深化塑造的应有之义。
节庆活动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以创造性转化驱动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当每一场节庆都能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IP,当每一次体验都能成为一次深刻的文化认同,文化节庆里的齐鲁气象,将会愈加宏大和璀璨。(记者 石念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润杰